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讲文化故事,李子柒是个参考答案

2021年02月04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刘文嘉

  中国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海外粉丝量又创新高。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微发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该视频网站“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纪录。

  2019年12月,这位叫李子柒的女孩在互联网上走红。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达到了64000条,“李子柒”这三个字的组合迅速进入输入法。人们追索她的信息发现,近几年来,她在B站、微博、微信都有庞大粉丝群,在海外视频网站上的粉丝数量一度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此次被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她半年前的数据。

  随后,她的名字反复在舆论场沉浮,她带来的文化现象被多个角度讨论,而且讨论的质量明显超出了一般性的公共讨论。如果说一年多来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最初关于她的视频是否是“真实生活”的纠结逐渐消散了,对她背后团队运作的质疑式微了。更关键的是,这种消失不是因为问题有了“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因为问题本身被取消了。

  也就是说,随着短视频时代的降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生活方式的快速覆盖,人们对短视频意义上的“真实”有了新的认知。人们逐渐接受,移动社交中的博主、UP主、加V者背后,有着机构媒体一样的严谨团队,“意见”和“观点”是充分考虑过目标读者、数据判断和IP形象后的推送。同样的道理,短视频风靡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原生态的、粗糙的真实,而是经过精准镜头叙事的理想的真实。因为对普通人的生活元素进行了抽取和再次组合,它们像VR全景设备一样,让人们感受到了比肉眼所见更真实的“真”与震撼。

  可以这样概括短视频的特征:非虚构和故事性。这两个在传统创作意义上矛盾的词汇,恰好形成了短视频的关键吸引力。在短视频时代,讲好文化故事、有效输出文化,需要充分借助这样的媒介特征。可以看看李子柒的文化美食视频是如何运用这个特征的:

  它们选取中国乡村场景,长镜头展示主人公劳作景象,这是非虚构性;同时,它们编辑了乡村的部分视觉元素,通过主人公的行为——修竹、采笋、酿酒、制衣等等,形成了一种建构性的田园叙事,这种叙事既不属于哪个具体地方,甚至也不属于哪个真实的时间。但恰恰是没有具体地点,它构成了“家乡”的印象;因为模糊了具体时间,它被受众看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生活的真实表达,而后者本来是分散在延展的历史中的。

  如同李子柒短视频刚兴起时主流评论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以民间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好方式。一年多后再来看,这种方式和其背后的短视频媒介规律,也应该在讲述文化故事、中国故事中充分运用起来,毕竟视觉传播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大主题短视频往往失之于“急于讲道理”,而这种“急”,既和短视频特征中的“非虚构”冲突,也和故事性冲突,反而容易阻滞传播。因此,越是讲文化故事的短视频创作,越要表达一种松弛的、生活的真实,需要从一定程度上抛却目的性、克制表达欲,并从故事上琢磨。

  单个创作之外,更基础的是关注和鼓励短视频平台的优秀原创者。因为文化交流的立体化,在任何社会里,都依赖于艺术语言的丰富、创作者的精神优裕。主流平台可以依据对方的兴趣点和短视频创作者建立联结,擅长国风动画的鼓励其形式,喜欢二次元形式的鼓励其选择价值主题,倒不必求大求全、严丝合缝。互联网时代万物生长,自己“长”出来的创作者们,已经不自觉地率先摸索新媒介的特征,只是还来不及形成研究、进入知识。这个课题,留给了文化建构的思考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2020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发布      2021年02月03日
  • · 2020年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2%      2021年02月01日
  • · 农家书屋成为文化风景线      2021年01月29日
  • · 展现跨越山海的深情      2021年01月29日
  • · 浙江公布首批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      2021年01月28日
  • · 文化“点睛”,为乡村振兴添彩      2021年01月27日
  • · 加快系统梳理上海地区江南文化遗产      2021年01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讲文化故事,李子柒是个参考答案

    2021-02-04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海外粉丝量又创新高。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微发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该视频网站“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纪录。

      2019年12月,这位叫李子柒的女孩在互联网上走红。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达到了64000条,“李子柒”这三个字的组合迅速进入输入法。人们追索她的信息发现,近几年来,她在B站、微博、微信都有庞大粉丝群,在海外视频网站上的粉丝数量一度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此次被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她半年前的数据。

      随后,她的名字反复在舆论场沉浮,她带来的文化现象被多个角度讨论,而且讨论的质量明显超出了一般性的公共讨论。如果说一年多来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最初关于她的视频是否是“真实生活”的纠结逐渐消散了,对她背后团队运作的质疑式微了。更关键的是,这种消失不是因为问题有了“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因为问题本身被取消了。

      也就是说,随着短视频时代的降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生活方式的快速覆盖,人们对短视频意义上的“真实”有了新的认知。人们逐渐接受,移动社交中的博主、UP主、加V者背后,有着机构媒体一样的严谨团队,“意见”和“观点”是充分考虑过目标读者、数据判断和IP形象后的推送。同样的道理,短视频风靡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原生态的、粗糙的真实,而是经过精准镜头叙事的理想的真实。因为对普通人的生活元素进行了抽取和再次组合,它们像VR全景设备一样,让人们感受到了比肉眼所见更真实的“真”与震撼。

      可以这样概括短视频的特征:非虚构和故事性。这两个在传统创作意义上矛盾的词汇,恰好形成了短视频的关键吸引力。在短视频时代,讲好文化故事、有效输出文化,需要充分借助这样的媒介特征。可以看看李子柒的文化美食视频是如何运用这个特征的:

      它们选取中国乡村场景,长镜头展示主人公劳作景象,这是非虚构性;同时,它们编辑了乡村的部分视觉元素,通过主人公的行为——修竹、采笋、酿酒、制衣等等,形成了一种建构性的田园叙事,这种叙事既不属于哪个具体地方,甚至也不属于哪个真实的时间。但恰恰是没有具体地点,它构成了“家乡”的印象;因为模糊了具体时间,它被受众看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生活的真实表达,而后者本来是分散在延展的历史中的。

      如同李子柒短视频刚兴起时主流评论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以民间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好方式。一年多后再来看,这种方式和其背后的短视频媒介规律,也应该在讲述文化故事、中国故事中充分运用起来,毕竟视觉传播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大主题短视频往往失之于“急于讲道理”,而这种“急”,既和短视频特征中的“非虚构”冲突,也和故事性冲突,反而容易阻滞传播。因此,越是讲文化故事的短视频创作,越要表达一种松弛的、生活的真实,需要从一定程度上抛却目的性、克制表达欲,并从故事上琢磨。

      单个创作之外,更基础的是关注和鼓励短视频平台的优秀原创者。因为文化交流的立体化,在任何社会里,都依赖于艺术语言的丰富、创作者的精神优裕。主流平台可以依据对方的兴趣点和短视频创作者建立联结,擅长国风动画的鼓励其形式,喜欢二次元形式的鼓励其选择价值主题,倒不必求大求全、严丝合缝。互联网时代万物生长,自己“长”出来的创作者们,已经不自觉地率先摸索新媒介的特征,只是还来不及形成研究、进入知识。这个课题,留给了文化建构的思考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