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苏州靠什么打造“最江南”

2021年01月20日 07:52    来源:解放日报    周奉超 任俊锰

  上周,苏州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到“十四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一番,苏州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发展文化产业,首次获评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苏州立志要从各方面发力,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让苏州成为长三角“最江南”的地方。

  苏州这座城,确实和江南的各种文化意象紧密相关,但苏州如此高调打出“江南牌”,长三角有一批城市未必服气,但苏州确实也有底气——

  苏州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古典园林声名远播,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作为江南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营造和端午节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的国家级旅游景区53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40家,5A级景区6家,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但苏州在文化产业上也有短板。201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地方GDP贡献率为5.23%,低于美国的31%、日本的20%,在长三角城市中,杭州的这一比重达13.5%,苏州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力不足。另外,苏州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缺乏一些爆款项目、网红产品支撑,文化创意产品收入并不算多。在很多人印象中,苏州胜在小桥流水、古典园林,但也因为这样的刻板印象,一些年轻人觉得苏州“不够时尚”。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并拥抱苏州文化,路还很长。

  苏州的打算,是“文化倍增”。大会发布了《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其中强调:苏州将对在大市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旅融合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相关企业或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同时,支持文化载体建设,鼓励原创内容生产。若结合前不久苏州聚焦数字经济的“新年第一会”,不难发现,苏州要以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打开的爆发式增长空间,赋予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数字化转型和文旅融合应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去年底到今年初,苏州一直在举办购物节,苏州博物馆在线上直播间开启“云春游”直播,文创产品销量大增。苏州还在加强与抖音、腾讯等平台的合作,突出江南民俗文化的“卖点”。

  “倍增”之外,苏州另一个计划是“塑造”。根据大会发布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将推动江南文化研究、江南原创文艺精品孵化、“最江南”文旅融合发展、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等十大工程。苏州提出,要让“江南文化”成为苏州最大的IP。

  定义“江南文化”品牌,苏州用了三个词: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著。就江南文化的特质性和影响力而言,苏州可以提升的空间还不小,“文化苏州”还大有文章可做。接下来的3年,苏州把目光放在一个“精”字上,下力气挖掘“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等固有江南文化资源,培育符合江南特质的文化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精品、文化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江南标识、江南内涵的文化品牌项目。

  当下,苏州正全力建设“运河十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年张继小船漂过之处,已成为苏州枫桥风景名胜区。大运河苏州段北起与无锡接壤的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桃源的油车墩。“枫桥夜泊”和浒墅关、横塘驿站等其他九个景点合称“运河十景”,一道承载着复兴苏州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使命。大运河一路流经苏州7个遗产景点,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曲等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的要让大运河“网红”起来,还需要一套切实可行而详尽细密的顶层设计规划,在突出画舫、昆曲、评弹和小桥流水之外,也要吸收年轻人挚爱的汉服、5G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时尚。

  要绘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姑苏繁华图”,是一个系统工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更有“看点”      2021年01月19日
  • · 一条细带串起分散的古迹      2021年01月18日
  • · 剧本杀:游戏之间体验人生      2021年01月15日
  • · 四川:把丰厚的文化资源用活用好      2021年01月14日
  • · 5亿年前的古化石,“活”起来了      2021年01月14日
  • · 景德镇御窑碎片的“拼图”故事      2021年01月14日
  • · “工业+文旅”淬炼新光彩      2021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苏州靠什么打造“最江南”

    2021-01-20 07:52 来源:解放日报

      上周,苏州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到“十四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一番,苏州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发展文化产业,首次获评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苏州立志要从各方面发力,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让苏州成为长三角“最江南”的地方。

      苏州这座城,确实和江南的各种文化意象紧密相关,但苏州如此高调打出“江南牌”,长三角有一批城市未必服气,但苏州确实也有底气——

      苏州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古典园林声名远播,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作为江南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营造和端午节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的国家级旅游景区53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40家,5A级景区6家,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但苏州在文化产业上也有短板。201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地方GDP贡献率为5.23%,低于美国的31%、日本的20%,在长三角城市中,杭州的这一比重达13.5%,苏州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力不足。另外,苏州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缺乏一些爆款项目、网红产品支撑,文化创意产品收入并不算多。在很多人印象中,苏州胜在小桥流水、古典园林,但也因为这样的刻板印象,一些年轻人觉得苏州“不够时尚”。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并拥抱苏州文化,路还很长。

      苏州的打算,是“文化倍增”。大会发布了《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其中强调:苏州将对在大市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旅融合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相关企业或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同时,支持文化载体建设,鼓励原创内容生产。若结合前不久苏州聚焦数字经济的“新年第一会”,不难发现,苏州要以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打开的爆发式增长空间,赋予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数字化转型和文旅融合应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去年底到今年初,苏州一直在举办购物节,苏州博物馆在线上直播间开启“云春游”直播,文创产品销量大增。苏州还在加强与抖音、腾讯等平台的合作,突出江南民俗文化的“卖点”。

      “倍增”之外,苏州另一个计划是“塑造”。根据大会发布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将推动江南文化研究、江南原创文艺精品孵化、“最江南”文旅融合发展、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等十大工程。苏州提出,要让“江南文化”成为苏州最大的IP。

      定义“江南文化”品牌,苏州用了三个词: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著。就江南文化的特质性和影响力而言,苏州可以提升的空间还不小,“文化苏州”还大有文章可做。接下来的3年,苏州把目光放在一个“精”字上,下力气挖掘“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等固有江南文化资源,培育符合江南特质的文化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精品、文化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江南标识、江南内涵的文化品牌项目。

      当下,苏州正全力建设“运河十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年张继小船漂过之处,已成为苏州枫桥风景名胜区。大运河苏州段北起与无锡接壤的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桃源的油车墩。“枫桥夜泊”和浒墅关、横塘驿站等其他九个景点合称“运河十景”,一道承载着复兴苏州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使命。大运河一路流经苏州7个遗产景点,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曲等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的要让大运河“网红”起来,还需要一套切实可行而详尽细密的顶层设计规划,在突出画舫、昆曲、评弹和小桥流水之外,也要吸收年轻人挚爱的汉服、5G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时尚。

      要绘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姑苏繁华图”,是一个系统工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