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已经是超级网红。一只猫、一场雪、一件文创产品、一场特展……故宫的一切,都让人们为之倾倒。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这座古老的建筑为何能在当下持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什么能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故宫的成功“转型”靠的是什么……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做客“第三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以《文化+科技——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题演讲,提出运用文化和科技的力量,让文物重回人们的生活。
内核挖掘 见证悠久的城市文明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文化特征和环境特色,北京最重要的特点、特征和特色之一,是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历经明、清、民国至今,构建起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准,成为中国悠久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
“过去百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今天审视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还在,格局还在。中轴线上最大的一组建筑莫过于紫禁城。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把紫禁城完整地保护。”单霁翔说。
20世纪末,故宫博物院提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从1997年开始,治理了465条污水排放;拆掉了135栋临时建筑;清理了散落在各个房间没有归档的文物5万多件;建立了30个大型的箱子库房;做平了1750个井盖;把三百盏灯杆改成了宫灯……“在各界的支持下,经过3年努力,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筒子河碧波荡漾。下大雪的时候,总是有人把(在筒子河)拍到的景色传到世界各地。”单霁翔说。
2020年,恰逢紫禁城600岁“生日”。2014年初,故宫博物院提出:“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为了这个“承诺”,他们付出的努力很多:建库房,三座大型文物库房保管卸下来的门窗、散落各处的文物;除草,故宫过去有很多区域都不开放,这些区域长满了杂草,有的没膝过腰,而如今这些杂草已经全被清理干净了;美化古建筑,过去故宫屋顶上也长杂草,草根扎在瓦里面,瓦变松动了,雨水就会灌进去,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屋顶上没有一根草;启动整体修缮保护工程。武英殿修复好了,如今是陶瓷馆;慈宁宫修复好了,如今是雕塑馆;规整所有线路。在内金水河下面,布满了上百条市政管道,占据着很多空间。而今天随着现代化博物馆的建设,管道更是越来越多,类别达17种。经过一年半设计、一年多报批,在古建筑地下8—14米的地方采取盾构方式,将管线全部入地……
回顾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单霁翔说:“我们终于实现了诺言,实现了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承诺。”
古建修缮 首次“点亮”众多宫殿
古建修缮要修旧如旧,保持本真。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加强了影像采集的力度和前期分析的力度,分析结果呈现出来后,才正式开始修复工程。
“我们不再是盲目地用什么材料,而是要进行梁架上的考古、屋面上的考古,认真分析每一层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情况、使用的材料、如今的结构、如今的承受能力,然后认真地对每一个构件进行取舍,使它的历史信息在一座古建筑上叠加得越充分、越悠久。”单霁翔说。
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运用,故宫600年来第一次“点亮”众多宫殿。单霁翔说:“保和殿、乾清宫等宫殿是木结构建筑,容易着火。里面的许多古物都是纸质、丝织品,不适合长时间光照。因此,很长时间这些宫殿都黑漆漆的,观众怎么也看不清。”依托科技的力量,故宫选择了LED冷光源,并在远离木结构2.5米以上的地方安装,开灯的时候还有人员值守。为了让观众参观效果体验更好,故宫还反复征求观众的意见,采用什么样的光线。
文物修复 成立全球首家文物医院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文物修复师这一群体,越来越多普通观众,对这些“择一事终一生”的文物修复师们心生敬意。随着故宫文物医院的开放,如今,公众可以亲自去故宫看他们如何修文物。
据单霁翔介绍,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这个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多名文物医生。同时,过去四年,我们还培训了来自全球37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专家。”
故宫文物医院与正常医院的看病流程是一样的。“就像我们人得了病到医院,任何一个医生不会上来就给患者打针吃药,一定要经过检查。”单霁翔说,古建筑构建和文物藏品在这里得到科学评测后才开始上手进行修复。“比如说,一个青铜器是商代的,我们就必须对它的年龄进行评估,历代在它身上做了什么功夫、它的金属成份是什么、它得了什么病……都要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份详细科学的权威诊断报告。最后才开始对它采取预防性保护手段或者抢救性修复手段。”
为此,故宫为文物医院配备了先进的科学仪器,比如分子结构分析设备、三维打印设备、热电能处理设备、造纸纺织纤维分析仪、逆光扫描系统。当这些先进的技术“加盟”,文物修复如虎添翼。
曾经,故宫的很多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大件的甚至暴露在风雨中。单霁翔认为它们“毫无尊严”,躺在墙角下的北齐时代文物“脸色不太好”;被海绵裹着、躺在担架上的兵马俑,“像一个伤病员”。如今,故宫文物医院有23个实验室,每年大量的文物经过修复,光彩照人。
经过环境的整治、文物的修复,故宫博物院也得以开放更多的区域、举办更多的展览。2014年,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突破50%,2016年达到76%,2020年已经到了80%。
数字社区 足不出户遍览故宫文物
游客是无限的,展厅的面积是有限的,文物藏品的数量是相对无限的,如何才能让更多人看到藏品?经过3年零4个月的努力,故宫终于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
科技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与故宫“亲密接触”。没有时间去北京,登录故宫网站,便可“360度全景虚拟漫游故宫”。1862690件文物藏品全部在线上展出,人们可以细细观赏三羊尊上的每一道纹饰,慢慢品味《展子虔游春图卷》的每一处笔画。故宫的官方微博每天都要进行局部改版,白天讲建筑,晚上讲故事,很受年轻人欢迎。登录《每日故宫》App,可以每天为自己的“文物藏品库”免费“添置”一件文物。这样有趣的App,除了《每日故宫》,还有《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等。
如果遇到古建筑在修缮,暂时不开放也不用太遗憾。去数字体验馆,“坐”在养心殿皇帝的宝座上,“批阅”奏折,“召见”大臣,每个大臣都会说500多句话,让你穿越时空好好体验一把。
“我们正在建设5G故宫,再过一段时间,大家打开手机就知道故宫里面有多少展览,多少人在看;哪个洗手间离你最近,有没有空位;要买的文创产品在哪里,还有多少存量……”单霁翔强调,故宫做得好,不仅是在于技术先进,关键是所有项目都立足于深挖自身的文化资源。
如今,数字故宫社区的功能也在不断延伸,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几年来,我们终于从资源数据化走向了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了网络智能化,迎接5G时代的到来。”单霁翔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