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不故 承古纳今

2020年08月20日 08:3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魏寅

  1420年,明成祖朱棣主持建成北京紫禁城。紫禁城之“紫”,即古代星象学里的紫微垣,位居北天正中,喻指皇宫是人间“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严禁侵扰。紫禁城建成之后,成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朝暮轮替、岁月轮回,如今紫禁城已走过十个甲子,整整600岁了。

  然而,紫禁城历史积淀之深厚,又何止于600年?以建筑论,其规划理念远承周朝,蓝本格局效法元代,宫苑巍峨、祺然有灵,是集历代皇家建筑之大成的“宫殿之海”;以文物论,其馆藏上至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达180多万件,是集历代艺术菁华的“文物之海”。可以说,故宫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一个象征,也是“我们”定义自己是谁的一种底气。

  人事代谢,朝代更迭。这座宫殿历经岁月的洗礼,不仅得以存续至今,还被不断赋予着新的时代内涵。1925年,“紫禁城”完成了帝制年代的历史使命,“故宫博物院”成为其崭新的名片。自此,普通老百姓有机会走进这座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家禁苑。近年来,故宫的馆藏数量持续扩充,展览频次日渐提升,开放面积不断扩大,去年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9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而这些“故宫新事”,也终有一天会成为“故宫故事”,融入这古老建筑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

  近来人们发现,这座以“故”为名的“宫”,不仅没有“显老”,反而越来越“年轻”了。从诠释工匠精神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文化创新类真人秀《上新了·故宫》,从试水新媒体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到《如果清朝有手机》等一系列爆款H5,从融合传统与时尚元素的周边文创产品,到借力高新科技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此外,还有“反差萌”的人物、“活”起来的美人、故宫的猫、故宫的雪等微博热点话题。其由神秘、稳重、高冷转向开放、时尚、亲民,故宫在“逆生长”中愈显风华正茂。

  这一“故宫现象”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赢得普遍肯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历史文化和潮流文化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文化有了情绪,有了态度。再加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VR等科技加持,不仅提升了大众的参与感,而且实现了品牌的人格化,让故宫作为一个“正当红”的形象深深植入人们的脑海,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引领风尚的网络焦点。

  当然,这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把故宫当成既“吸睛”又“吸金”的工具,未免有些见识浅薄,也背离了文化传承这一初心。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大家不要只关注我们活泼的萌萌哒的网红一面,更多的工作是文物和开放本身。”故宫“火起来”的最重要意义,是让古建和文物得到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关爱与呵护;最根本目标,是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从顶级水准的建筑杰作到顶级流量的关注焦点,从接待人数有限的“实体馆”到辐射范围无限的“数字馆”,故宫作为一个符号、一种现象,堪称“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典范。这也证明,所谓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僵硬刻板的传递和承袭,而应成为灵动鲜活的传续和承继。“文化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探寻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用流行文化唤醒公众兴趣、用科技手段吸引公众参与,就能让古今情感实现联通,让雅俗共赏变为可能,从而使文化传承真正成为广大民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今年以来,为了给600岁的故宫“庆生”,一系列展览、讲座、综艺节目、联名产品陆续推出,也让人们对故宫的更多“打开方式”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有创新方法手段的助力,有亿万中国人民的守护,壮美的故宫定能固本纳新,走向下一个更加辉煌的600年。(魏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故宫不故 承古纳今

2020-08-20 08:3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