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疫情防控常态化 旅游商品不应只卖给游客

2020年10月20日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9月下旬,在四川乐山举办的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评选出金奖作品100套,银奖和铜奖作品各200套。本次大赛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旅游商品实物赛,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送作品参赛。“全国各地送来的参赛作品一共有10万多件、8000多套。经过地区选拔和网上初审,最后送到现场的有1588套、2万多件商品。”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想到在疫情后举办这次大赛会这么受欢迎,会有这么多企业踊跃参赛。”

  陈斌说,从参赛旅游商品中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生活化、生活产品文化化、文化生活类产品科技化的特点。“此次参赛作品把生活用品加上文化色彩,把过于高大上的文化产品,转变成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东西,而且很多参赛作品都很有科技含量。比如,有一个参赛作品——会自动搅拌的杯子,里面有一个旋转片,倒进热水就开始旋转,不用电,而是利用水的温度进行搅拌,杯子的造型也很有文化感”。

  “参赛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创新,并且贴近现代生活。”陈斌说,“北京选送的一幅卷轴画,看上去是一个漂亮的装饰品,但插上电以后,就变成了电暖器。卷轴画本身也是一个电子相册,可以更换照片。还有一个作品是一张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休闲椅,折叠起来很小,打开后躺在上面感觉非常舒适,会让人立刻产生困意。参赛作品中还有用杜邦纸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包,颠覆了传统的概念。”

  陈斌感到,这次大赛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一次比赛,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时尚、充满青春活力的旅游商品。“很多作品都是针对年轻人群设计的。比如,来自海南三亚的一个作品,是戴在脚上的戒指,白的塑料绳串着白色的小贝壳,做工很精致,价格却很便宜,只要10-30元。在三亚的海滩上,脚上戴着这个戒指,既富有当地地域特色,也符合当地生活习惯,而且还给人们带来快乐,戴上它就会产生‘去玩吧’的心情,很有新鲜感,评选现场有些女孩说想要给每个脚趾都戴上一个,也有人说戴在手上也不错。还有用椰壳做的小包,采用了国际流行色,充满了青春活力”。

  参赛作品中还有很多网红产品,比如薇娅带货的螺狮粉、北京故宫的月饼等。“这些好吃的、好喝的,是真的好吃,真的好喝。”陈斌说,“比如来参赛的薯片,让人尝过之后愿意马上下单购买;送到现场的果汁一定是各地挑选出的最好的产品。这些网红产品既适合旅游者去当地购买,又适合在网上销售,在包装、功能方面都很能打动人,这是今年参赛旅游商品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与去年相比的一个明显变化。”

  从此次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各地利用特色物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旅游商品明显增多。在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到来自海南,用沉香做的护肤品,来自陕西的麻辣口味冰激凌,还有陕西韩城花椒做的花椒手工皂、花椒酸奶、花椒面膜都非常吸引人。“这些利用当地特色物产做成的旅游特色商品,既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陈斌说。

  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陈斌指出,企业旅游商品必须要树立品牌,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疫情之下,旅游商品也要做准备,适应新情势的要求。旅游商品如果不仅能卖给来当地旅游的游客,还能在网上大量销售,那么受疫情的影响就会减小。所以,需要企业设计一些具有创意并且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必须有自己特色,这就迫使企业进行创新,转型升级”。

  “这个特色可以是文化特色,也可以是物产特色。”陈斌补充说,“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物产,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开发食品,还可以开发各种类型的商品。如果跟科技结合起来,那发展空间就会更大。一定要开发符合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有特色的创新商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贵州德江:乌江岸边唱新歌      2020年10月05日
  • · 小小花椒树 致富大产业      2020年07月31日
  • · 中机联:机械工业将呈逐步回升走势      2020年08月07日
  • · 飞阅九色甘南香巴拉      2020年09月10日
  • · 欢聚草原“香巴拉”      2020年09月01日
  • · 甘肃舟曲:全力抢通“生命通道”      2020年08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疫情防控常态化 旅游商品不应只卖给游客

    2020-10-20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9月下旬,在四川乐山举办的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评选出金奖作品100套,银奖和铜奖作品各200套。本次大赛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旅游商品实物赛,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送作品参赛。“全国各地送来的参赛作品一共有10万多件、8000多套。经过地区选拔和网上初审,最后送到现场的有1588套、2万多件商品。”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想到在疫情后举办这次大赛会这么受欢迎,会有这么多企业踊跃参赛。”

      陈斌说,从参赛旅游商品中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生活化、生活产品文化化、文化生活类产品科技化的特点。“此次参赛作品把生活用品加上文化色彩,把过于高大上的文化产品,转变成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东西,而且很多参赛作品都很有科技含量。比如,有一个参赛作品——会自动搅拌的杯子,里面有一个旋转片,倒进热水就开始旋转,不用电,而是利用水的温度进行搅拌,杯子的造型也很有文化感”。

      “参赛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创新,并且贴近现代生活。”陈斌说,“北京选送的一幅卷轴画,看上去是一个漂亮的装饰品,但插上电以后,就变成了电暖器。卷轴画本身也是一个电子相册,可以更换照片。还有一个作品是一张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休闲椅,折叠起来很小,打开后躺在上面感觉非常舒适,会让人立刻产生困意。参赛作品中还有用杜邦纸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包,颠覆了传统的概念。”

      陈斌感到,这次大赛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一次比赛,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时尚、充满青春活力的旅游商品。“很多作品都是针对年轻人群设计的。比如,来自海南三亚的一个作品,是戴在脚上的戒指,白的塑料绳串着白色的小贝壳,做工很精致,价格却很便宜,只要10-30元。在三亚的海滩上,脚上戴着这个戒指,既富有当地地域特色,也符合当地生活习惯,而且还给人们带来快乐,戴上它就会产生‘去玩吧’的心情,很有新鲜感,评选现场有些女孩说想要给每个脚趾都戴上一个,也有人说戴在手上也不错。还有用椰壳做的小包,采用了国际流行色,充满了青春活力”。

      参赛作品中还有很多网红产品,比如薇娅带货的螺狮粉、北京故宫的月饼等。“这些好吃的、好喝的,是真的好吃,真的好喝。”陈斌说,“比如来参赛的薯片,让人尝过之后愿意马上下单购买;送到现场的果汁一定是各地挑选出的最好的产品。这些网红产品既适合旅游者去当地购买,又适合在网上销售,在包装、功能方面都很能打动人,这是今年参赛旅游商品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与去年相比的一个明显变化。”

      从此次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各地利用特色物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旅游商品明显增多。在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到来自海南,用沉香做的护肤品,来自陕西的麻辣口味冰激凌,还有陕西韩城花椒做的花椒手工皂、花椒酸奶、花椒面膜都非常吸引人。“这些利用当地特色物产做成的旅游特色商品,既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陈斌说。

      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陈斌指出,企业旅游商品必须要树立品牌,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疫情之下,旅游商品也要做准备,适应新情势的要求。旅游商品如果不仅能卖给来当地旅游的游客,还能在网上大量销售,那么受疫情的影响就会减小。所以,需要企业设计一些具有创意并且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必须有自己特色,这就迫使企业进行创新,转型升级”。

      “这个特色可以是文化特色,也可以是物产特色。”陈斌补充说,“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物产,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开发食品,还可以开发各种类型的商品。如果跟科技结合起来,那发展空间就会更大。一定要开发符合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有特色的创新商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