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鲁甸地震6年间:龙头山,带着新愿再出发

2020年09月19日 19: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9月19日电 题:鲁甸地震6年间:龙头山,带着新愿再出发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林碧锋、彭韵佳

  “灾后重建时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了,现在我和大家又有新的愿望:建成特色小镇、建三基地一窗口、和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记者再次见到鲁甸县委办主任、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时,他微笑着说。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当时,重灾区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正在外挂职,地震发生后,他马上赶回龙头山,率领大家抢险救灾、安置群众。

  重建家园、发展产业、脱贫攻坚……6年来,李善云忙个不停。产业持续增收、民房安全稳固、建成美丽的乡镇,是当时干部群众的“三大心愿”。

  走进今天的龙头山镇,记者看到的是一条条柏油路,一个个新村,一座座楼房,一张张笑脸,还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核桃树。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当地坚持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一起抓,龙头山镇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家寨在地震中被滑坡体整体掩埋,村民们搬到了骡马口社区集中安置。走进骡马口社区,只见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楼房前种着花草树木,平整的小广场上安设着健身器材,路灯、太阳能灯等设施齐全,一些人家门口停着汽车。开着民宿、饭店的院落门前,挂着富有特色的招牌。

  72岁的甘正芬老人和老伴居住的“一层半”小楼里,专门设计了晒台,庭院干净整洁、鲜花盛开。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跑乡村客运,一个开火锅店。甘正芬每天起床后,到附近的广场和街上转转,买点菜,白天照看一下孙子。“现在是住得好、吃得好、心情好。”她说,去年去了泰国、越南旅游,今年想去北京看看。

  投入17.39亿元实施恢复重建,完成龙头山镇集镇及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重建民房15744户、修缮加固531户,修建水池水窖7473个;新建公路74条326公里,都(贵州都匀)香(云南香格里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一组组数据,述说龙头山巨变。

  “龙头山十年九旱,以往种玉米等作物,每亩年收益只有500元左右,现在种花椒,每亩年收益8000元。”李善云说,龙头山瞄准花椒、核桃等产业,开展技能培训输出劳力,目前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群众生活水平大提升。

  地震中,村民王文巧家园尽毁、亲人遇难。现在,她们一家3口住进了新楼房,每年除了有2400元的低保金和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务工月收入逾2000元。王文巧脸上愁云散去,有了笑容。

  李善云介绍了这样一组数字:全镇种花椒6.8万亩、核桃10.3万亩,2019年,两项产值达3.5亿元;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大型养殖场落户龙头山,年产仔猪18万头。

  记者了解,现在,全镇3548户1163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750元增至现在的78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

  “以前,干部去村民家里,村民张口就是要钱要扶持,现在却是谈发展谈产业谈未来。”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让李善云兴奋。

  “都香高速经过龙头山,很快就通车了。还有几条高速也要开工,这里花椒等产业发展前景很好。”李善云说,接下来将全力打造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个自信”窗口,融入“实现滇东北崛起”大局;还要加快龙头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

  李善云说,我们带着新愿望,向着幸福再出发。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鲁甸地震6年间:龙头山,带着新愿再出发

2020-09-19 19: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9月19日电 题:鲁甸地震6年间:龙头山,带着新愿再出发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林碧锋、彭韵佳

  “灾后重建时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了,现在我和大家又有新的愿望:建成特色小镇、建三基地一窗口、和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记者再次见到鲁甸县委办主任、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时,他微笑着说。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当时,重灾区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正在外挂职,地震发生后,他马上赶回龙头山,率领大家抢险救灾、安置群众。

  重建家园、发展产业、脱贫攻坚……6年来,李善云忙个不停。产业持续增收、民房安全稳固、建成美丽的乡镇,是当时干部群众的“三大心愿”。

  走进今天的龙头山镇,记者看到的是一条条柏油路,一个个新村,一座座楼房,一张张笑脸,还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核桃树。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当地坚持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一起抓,龙头山镇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家寨在地震中被滑坡体整体掩埋,村民们搬到了骡马口社区集中安置。走进骡马口社区,只见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楼房前种着花草树木,平整的小广场上安设着健身器材,路灯、太阳能灯等设施齐全,一些人家门口停着汽车。开着民宿、饭店的院落门前,挂着富有特色的招牌。

  72岁的甘正芬老人和老伴居住的“一层半”小楼里,专门设计了晒台,庭院干净整洁、鲜花盛开。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跑乡村客运,一个开火锅店。甘正芬每天起床后,到附近的广场和街上转转,买点菜,白天照看一下孙子。“现在是住得好、吃得好、心情好。”她说,去年去了泰国、越南旅游,今年想去北京看看。

  投入17.39亿元实施恢复重建,完成龙头山镇集镇及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重建民房15744户、修缮加固531户,修建水池水窖7473个;新建公路74条326公里,都(贵州都匀)香(云南香格里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一组组数据,述说龙头山巨变。

  “龙头山十年九旱,以往种玉米等作物,每亩年收益只有500元左右,现在种花椒,每亩年收益8000元。”李善云说,龙头山瞄准花椒、核桃等产业,开展技能培训输出劳力,目前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群众生活水平大提升。

  地震中,村民王文巧家园尽毁、亲人遇难。现在,她们一家3口住进了新楼房,每年除了有2400元的低保金和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务工月收入逾2000元。王文巧脸上愁云散去,有了笑容。

  李善云介绍了这样一组数字:全镇种花椒6.8万亩、核桃10.3万亩,2019年,两项产值达3.5亿元;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大型养殖场落户龙头山,年产仔猪18万头。

  记者了解,现在,全镇3548户1163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750元增至现在的78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

  “以前,干部去村民家里,村民张口就是要钱要扶持,现在却是谈发展谈产业谈未来。”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让李善云兴奋。

  “都香高速经过龙头山,很快就通车了。还有几条高速也要开工,这里花椒等产业发展前景很好。”李善云说,接下来将全力打造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个自信”窗口,融入“实现滇东北崛起”大局;还要加快龙头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

  李善云说,我们带着新愿望,向着幸福再出发。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