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积极行动,勇于探索,激活了农村沉睡的海量资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2010年以来,榆阳区经济总量从249亿元增长到937亿元,平均增速10%,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财政收入由50亿元增长到183亿元,翻了近两番;地方财政收入由9.4亿元增长到52.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大幅提升,榆阳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全省前列的经济强区。
因地制宜,深化产改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作为全国首批推广的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之一,榆林市榆阳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性地运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围绕“三变改革”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榆阳区还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推出南部山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北部滩区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城中村及城郊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三条改革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解决了土地撂荒、产业薄弱、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2019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2%,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36元,8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40个村累计分红9533万元。
田园变乐园,文旅融合构建美丽乡村
近年来,榆阳区跳出了“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把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思路,依托美丽乡村,发展集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民宿经济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现在已形成以三鱼路沿线、210国道为纽带,以“中国美丽田园”为品牌,以黄崖窑、柏盖梁等一批贫困村巩固提升为重点,以“泛赵家峁”、孟家湾梦湾水乡、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态,让田园变乐园、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陕北民歌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成为世界认识陕北的响亮文化名片。与此同时,中国农民丰收节、芹河风筝音乐节、溜溜乡村音乐节等大美榆阳文化旅游活动亮点频现,榆阳区202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
环境整治,描绘美丽乡村新面貌
榆阳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
围绕危旧废弃房屋圈舍拆除和改旧居、改圈舍、改厕所“一拆三改”重点任务,拆除废弃房屋圈舍及违建120多万平方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万余吨;以牛家梁镇为试点,全区推广实施规模种植区、清洁养殖区、宜居生活区、现代服务区“四区分离”;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五化同步”为抓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启动就地移民搬迁三年行动,建设一批搬迁安置及产业小区,打造美丽乡村、脱贫致富“幸福工程”升级版。同时,建立区乡村组四级联动、农民群众主体自治的长效治理机制,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产业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榆阳区聚力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全力构建“3+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果树、大漠蔬菜、优质饲草种植全域推开,百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初具规模,肉牛提质增效行动全面启动,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支撑。
在“榆阳湖羊”产业中,整个湖羊产业链建立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边缘户)”互助合作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村和贫困户嵌入湖羊养殖产业链中,实施资产增值收益扶贫,实现贫困户保底分红、持续受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下一步,榆阳区将围绕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常态化开展防返贫信息监测和动态帮扶,确保全区无一人返贫、无一人致贫,让广大农民搭上一列发展快车,共享美好生活。
数据来源:中共榆阳区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