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之风不可长

2020年09月11日 10:04    来源:安徽日报    刘振

  最近,随着旅游业复苏,旅游景点“上新”,朋友圈打卡的各类“网红景点”多了起来,不过有些“网红景点”因为“土味太重”引发吐槽。互联网时代,“土味景点”也成了颇具新鲜感的“奇观”,网友们一边围观,一边吐槽,形成一波独特的互联网“土味文化”。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最近开放的重庆白马山“飞天之吻”雕塑因造型生硬,颜色艳丽,被网友形容为“神仙上菜”。湖南南岳神州祖庙的黄盖雕像呈撅臀状,以表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在有碍观瞻。各地山寨版“白宫”已不稀罕,某地影视城新建了半是白宫半是祈年殿的建筑,如此“中西合璧”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没有最丑,只有更丑”的景点、建筑,屡屡跌破常识与审美的底线,却以此为卖点,实在“病”得不轻。

  吊诡的是,“土味景点”“土味建筑”近年来在网上颇受追捧。有的视频主播专拍此类奇葩景观,吸引不少粉丝观看,粉丝又提供线索让主播去拍视频,双方互动开启“魔幻之旅”。有的网友搜罗各地的“土味建筑”进行分析点评,极尽调侃之能事,博得众人一笑。看似大家都在嘲笑,而这种嘲笑本身就意味着流量与关注度,似乎越土越“喜闻乐见”,又暗暗助长了“土味”之风流行,贪大求奢等传统“土味”不够用了,求新求怪等现代“土味”又轮番上场。或许,这种现象不宜一概批判,但却值得深思。

  在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美与丑时常在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碰撞。倘若审美教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就会出现想当然地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现象。再或者,当一些美的事物因为高高在上、正经无趣而与人产生距离时,一些丑的事物就会以其新鲜、猎奇、有趣而引来众人围观。很多人并非分不清美丑,但一些“土味建筑”所带来的无厘头体验通过互联网传播放大后,成为一种搞笑的娱乐方式,很容易吸引网友围观。当现实观感转化为网络传播,现实“审美”与网络“审丑”发生强烈碰撞,这种不同文化空间带来的价值消解感、割裂感,使得人们对“土味文化”有一种矛盾心理,既狠狠吐槽又乐于追捧。

  尽管网友的追捧不乏理由,但“土味景点”“土味建筑”终究是缺乏文化思考和积淀的产物。如果任由不伦不类、哗众取宠的建筑、雕塑充塞公共空间,人们感受到的恐怕不再是喜感搞笑,而是每况愈下的低级丑陋。如果任由实际上丑陋的事物被娱乐化所消解,恐怕人们会渐渐失去辨别美丑的能力。诚然,美与丑的边界并不判然分明,也不可能以整齐划一的美去要求所有事物,但在对待层出不穷的奇葩景观时,应有起码的常识认知与审美底线。“土味”之风不可长。在这方面,设计者、制造者当然责无旁贷,欣赏者、传播者也负有一份责任,提升审美能力,涵养高雅趣味,莫被网络“审丑”带偏了现实“审美”的节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土味”之风不可长

2020-09-11 10:04 来源:安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