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需做好三篇文章

2020年09月01日 10:13    来源:新华日报    杨丽

  大运河,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人工河流,她的文化脉络延续了千年中华文明与辉煌历史。在新时期,她以另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形态,发挥着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彰显着独有的自然魅力、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今天的学人坊,我们对话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潘天波,探索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

  记者:立足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有何新机遇?作为文化研究者,如何主动激活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基因?

  潘天波:新时代,新视野,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大运河文化是具有“标识性”和“主体性”的中华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闪亮的名片。如何看待这张闪亮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那么,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就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指针,而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要有新时期的新视野和新高度。“新视野”,就是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格局要大。大运河文化研究既要看到运河主体“人学体系”的历史文化,也要看到运河本体的“水学体系”文化发展;既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民族性,又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继承性;既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原创性,也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性。“新高度”,就是要有国运的高度、文运的高度。因此,我们既要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又要在贯彻落实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研究大运河;既要在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运国运的高度研究大运河,又要在“景运”“诗运”的高度研究大运河。

  新机遇,新动力,新发展。当代大运河文化建设与研究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既有国家立场与高度的顶层新决策、新思想和新理论,又有新经济、新环境和新文化的大力支撑和保障,也有地方政府发展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新行动。因此,新时期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拥有十足的“新动力”,这个“新动力”表现在文创经济、旅游经济、遗产保护、文化复兴、城市工业振兴、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手工业振兴和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它们均为大运河文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文化研究者,要主动激活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基因,让大运河文化研究成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新智库、新引擎和新动能。

  新问题,新课题,新研究。在自觉继承中国古代大运河文化遗产、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新问题、新课题和新研究,尤其要在“大运河文化体系的本体性、主体性、继承性、民族性和原创性问题上做文章”。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研究,说到底就是做好“三篇文章”,即一是“大”,二是“运”,三是“河”。

  记者:大运河之“大”是由春秋时期“小”的邗沟演变至唐代的漕渠、漕河以及宋代的运河,发展至元代“运河两千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运粮河”。近代以来,“大运河”之名被使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研究,如何在“大”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要做到大视野、大格局、大统筹、大协同、大智慧、大保护、大传承和大发展。譬如,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要立足国家大格局和江苏大统筹的基点上谋求大建设和大发展,结合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与独特空间位置,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采取“1+5”模式。所谓“1”,即以淮海经济区为“一个目标板块”,以淮海经济区的东南西北中的“5个地理空间”为辐射,构筑整体的立体建设模式,在淮海经济圈上整体建设徐州大运河文化带。所谓“+”,不是简单地做“1+5”的数学运算,而是做好“耦合工程”“辐射工程”“立体工程”等“9大工程”的大文章。

  记者:如何在“运”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古代,水利技术、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使得大运河“动起来”,发挥了大运河之“轮运”“军运” 和“粮运”的巨大功能,但她如今有新的“世运”。新时期,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场所、乡愁承载、情感纽带和生活方式,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属性已经发生变迁。作为研究者,我们要把她和“家运”“国运”联系起来,把她纳入“海运”“空运”“陆运”大体系中看待,进而发挥大运河文化的生态“景运”、人文“诗运”和文明“神运”。

  记者:怎样在“河”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古代,大运河之“河”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她吸引了运河发展战略家、国家漕运政治家、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家、造船技术工匠、漕运运营管理者,还吸引着四方人士来此修建会馆、作坊、布庄、客栈、商行、货栈等等。如今,这个巨大的“磁场”已经吸引众多的文化学者,从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学、文化生态学、文化传播理论等诸多视野考察与研究。我们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运河文化之主体“河水”的研究,即我们要研究运河水学精神、运河水系美学、运河水文地理、运河治水立法等等,真正让她“清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灵起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长清这座石祠的“荣耀”      2020年09月01日
  • · 浸润式与社群化:5G时代传播新趋势      2020年09月01日
  • · “文房第五宝”如何坐稳交椅?      2020年09月01日
  • · 传统节俗缘何与岁时节令相应和      2020年09月01日
  • · 百部网文入藏国家图书馆      2020年09月01日
  • · 古诗里的中元节      2020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需做好三篇文章

    2020-09-01 10:13 来源:新华日报

      大运河,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人工河流,她的文化脉络延续了千年中华文明与辉煌历史。在新时期,她以另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形态,发挥着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彰显着独有的自然魅力、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今天的学人坊,我们对话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潘天波,探索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

      记者:立足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有何新机遇?作为文化研究者,如何主动激活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基因?

      潘天波:新时代,新视野,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大运河文化是具有“标识性”和“主体性”的中华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闪亮的名片。如何看待这张闪亮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那么,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就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指针,而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要有新时期的新视野和新高度。“新视野”,就是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格局要大。大运河文化研究既要看到运河主体“人学体系”的历史文化,也要看到运河本体的“水学体系”文化发展;既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民族性,又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继承性;既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原创性,也要看到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性。“新高度”,就是要有国运的高度、文运的高度。因此,我们既要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又要在贯彻落实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研究大运河;既要在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运国运的高度研究大运河,又要在“景运”“诗运”的高度研究大运河。

      新机遇,新动力,新发展。当代大运河文化建设与研究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既有国家立场与高度的顶层新决策、新思想和新理论,又有新经济、新环境和新文化的大力支撑和保障,也有地方政府发展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新行动。因此,新时期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拥有十足的“新动力”,这个“新动力”表现在文创经济、旅游经济、遗产保护、文化复兴、城市工业振兴、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手工业振兴和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它们均为大运河文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文化研究者,要主动激活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基因,让大运河文化研究成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新智库、新引擎和新动能。

      新问题,新课题,新研究。在自觉继承中国古代大运河文化遗产、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新问题、新课题和新研究,尤其要在“大运河文化体系的本体性、主体性、继承性、民族性和原创性问题上做文章”。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研究,说到底就是做好“三篇文章”,即一是“大”,二是“运”,三是“河”。

      记者:大运河之“大”是由春秋时期“小”的邗沟演变至唐代的漕渠、漕河以及宋代的运河,发展至元代“运河两千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运粮河”。近代以来,“大运河”之名被使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研究,如何在“大”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要做到大视野、大格局、大统筹、大协同、大智慧、大保护、大传承和大发展。譬如,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要立足国家大格局和江苏大统筹的基点上谋求大建设和大发展,结合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与独特空间位置,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采取“1+5”模式。所谓“1”,即以淮海经济区为“一个目标板块”,以淮海经济区的东南西北中的“5个地理空间”为辐射,构筑整体的立体建设模式,在淮海经济圈上整体建设徐州大运河文化带。所谓“+”,不是简单地做“1+5”的数学运算,而是做好“耦合工程”“辐射工程”“立体工程”等“9大工程”的大文章。

      记者:如何在“运”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古代,水利技术、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使得大运河“动起来”,发挥了大运河之“轮运”“军运” 和“粮运”的巨大功能,但她如今有新的“世运”。新时期,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场所、乡愁承载、情感纽带和生活方式,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属性已经发生变迁。作为研究者,我们要把她和“家运”“国运”联系起来,把她纳入“海运”“空运”“陆运”大体系中看待,进而发挥大运河文化的生态“景运”、人文“诗运”和文明“神运”。

      记者:怎样在“河”上做文章?

      潘天波:在古代,大运河之“河”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她吸引了运河发展战略家、国家漕运政治家、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家、造船技术工匠、漕运运营管理者,还吸引着四方人士来此修建会馆、作坊、布庄、客栈、商行、货栈等等。如今,这个巨大的“磁场”已经吸引众多的文化学者,从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学、文化生态学、文化传播理论等诸多视野考察与研究。我们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运河文化之主体“河水”的研究,即我们要研究运河水学精神、运河水系美学、运河水文地理、运河治水立法等等,真正让她“清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灵起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