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带遗产“珍珠”闪耀

2020年08月31日 08: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万金红

  黄河太长,可看的太多,很难一次就走遍。

  八月正值酷暑。我先来到甘肃省景泰县,寻访黄河石林;再去看了尚未引人驻足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考察水利遗产保护。随后,驱车600公里进入雪域高原,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一定要实地看看黄河源以及那里的黄河文化展示情况。

  多样的水利遗产和水利文化景观构成了黄河文化带的景观基础。

  黄河文化资源

  逐渐被沿岸活化利用

  到达石林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峰林簇簇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动静相合,气势磅礴,颇有鬼斧神工、波澜壮阔之美。黄河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占地约10平方公里。石林景观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逐渐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景观。2018年,黄河石林被评列入“中国黄河50景”。

  在石林脚下、黄河岸边坐落着龙湾村。村子不大,群山环抱,绿树掩映,400多户人家背靠这一自然奇观,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近年来,石林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假期时,每天都有两三万游客来到这里。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黄河流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和双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15处。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这些遗产成为诠释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载体。

  资源整合

  为水利风景区提供良机

  甘南州的黄河首曲,是黄河沿线独特的自然遗产景观,见证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干流在玛曲草原流径433公里,从南、东、西三面环绕而缓缓流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 黄河干流在玛曲的流域面积达8850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境内黄河流域面积的59%,故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水文资料显示,黄河吉脉(进入玛曲境内时38.91亿立方米)至玛曲段(出玛曲时14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

  为了保护好玛曲草原这一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甘肃省政府先后投入1.17亿元人民币实施“三玛”湿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形成富有湿地风情畜牧文化特色、休闲旅游品质较高的高原水利风景区,彰显了玛曲特色,提升了黄河首曲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也促进了乡村旅游振兴。

  水利风景区是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水利风景资源,具有水生态修复、水文化科普、水经济发展等复合功能的场所。有机整合黄河流域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凝练黄河文化性格,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每项治水工程

  都蕴含黄河故事

  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水利史,千百年治黄遗留的古代水利工程,成为见证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的绝佳载体。

  景泰川自古以来干旱肆虐,为了彻底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1969年10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历时5年,由13座泵站组成、最大提水高度达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的提灌工程顺利完工。自此,黄河之水犹如生命之源润泽着景泰川。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局宣传处的同志介绍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运行,这一工程使昔日的沙荒地变为富饶的绿洲,已成为灌区50万人民群众生存致富的依托。不仅如此,受益的百万亩灌区与10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近期实施的民勤调水工程,为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让景泰县城由不毛之地成为甘肃北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交流中心。随行的水利部景区办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李灵军补充道:“景电工程展现了新中国治水兴水的磅礴故事,是新中国黄河时代精神的最佳实证”。2017年,这里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为了留住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历史印记,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至今仍保留着1600余件见证了工程建设历程的实物,成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绝佳素材。建设一个博物馆,让这1600余件老物件成为感动人心、鼓舞人心、启迪人心的历史纪念物,是管理局历届领导的夙愿。然而,经费的匮乏、人才的缺乏,让这些记录黄河文化时代精神的文化遗产还静静地躺在露天货场。

  目前,黄河沿线分布了黄河小浪底、三门峡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水利工程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水利科技知识,承载了内涵深厚的治黄文化,大多也已经建设成为水利风景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宋鑫博士总结说:“如果依托这些工程建设一批水利博物馆、工程展示馆,普及水知识、弘扬中华水文化,将会成为讲好黄河故事的绝佳场所。”

  (作者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治水史”项目组成员)

  黄河文化遗产活化路径

  1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所以应立足于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中发掘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出具有流域特色、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加以保护、传承、利用,才能塑造好黄河文化灵魂,讲好“黄河故事”。

  2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黄河文化具有沿河流线性分布和空间分散的特点。因此多源梳理、空间整合黄河文化资源,通过开放融合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黄河文化组团,并通过特色旅游线路进行空间串联和区域联动,实现整体一张图式的发展,才能讲活“黄河故事”。

  3

  黄河流域地域面积广大,区域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特征、经济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黄河流域的环境保育、文化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存在着诸多博弈。只有处理好三者关系,才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协同发展,讲精“黄河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黄河文化带遗产“珍珠”闪耀

2020-08-31 08: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