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际穿越》吗?

2020年08月21日 09:12    来源:解放日报    钟菡

  原标题:经典科幻电影重映票房打败新片,专家热议“科幻十条”出台正当时

  中国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际穿越》吗

  一部六年前的老片,其重映票房竟可以打败奥斯卡奖加持的新片,这个看起来有些科幻的设定,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做到了。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我们能否打造出类似《星际穿越》的经典?

  科幻电影激发创新创意

  《星际穿越》讲述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在广袤宇宙中星际航行的故事。该片曾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据灯塔专业版和猫眼专业版显示,《星际穿越》重映首日就以近2000万元票房打败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冲到第一位,8月7日《1917》上映后曾短暂降至第二位,第三天反超。在排片率、场次都不及《1917》的情况下,这样的票房足见《星际穿越》的魅力。

  作为一部复映老片,《星际穿越》为何能够重燃影迷观影热情?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委员顾备认为,《星际穿越》无论从人文关怀还是科幻美感上讲,都是一部符合大众审美的电影。不少影迷表示,该片在大银幕上所呈现的视听享受,对于复业初期的影院观影需求而言非常解渴。也有人觉得,相比于该片的视觉效果,更吸引自己的是人文温情,立意高,故事浪漫。

  《星际穿越》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经过合理演化后,加入人物和相关情节改编而成。在许多影迷眼中,它是“硬科幻”的代表。不过,日前由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客座教授、MFA硕士生导师王策指出,纯粹的科幻电影反而在票房上有劣势,“哪怕像《星际穿越》,如果没有关于亲情的描述,没有父女之间的共情和代入感,观众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

  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星际穿越》更大的魅力不在于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是影片中流动的脉脉温情。顾备认为,“科幻片没有科普的义务,不是教观众从电影里学科学,而是借此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它更大的社会意义在于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当你把这些想法落地,就会形成创新创意。”

  体现国家电影工业水平

  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意见》迅速引发业内关注。

  《流浪地球》火了之后,多家影视企业都有正在拍摄和筹备的科幻电影项目,仅2019年立项的科幻类型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就有200多部。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日前发布《天上掉下个UFO》单元预告,从片名和预告都可见科幻元素。陆川执导的《749局》有望于今年上映,该片同样融合了科幻、动作等多种元素。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版《三体》也官宣主演阵容,令人期待电影版《三体》的到来。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认为,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科幻电影总体水平落后,缺乏训练有素的科幻编剧、有经验的导演以及有水平的摄制团体和后期制作公司、宣发公司等。《意见》中提出的“科幻十条”从各环节都予以支持。“‘科幻十条’的推出应需而生。不过,具体政策的落实和长短期效应还需要时间检验,整个科幻电影的生态改良也需精耕细作。”

  “拍摄科幻电影,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因为对拍摄技术、特效、后期、协同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是最能体现现代数字科技能力的系统工程。”顾备认为,发展科幻电影会带动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科幻电影的完成,除了需要传统的渲染、动捕、大数据、视效合成等,未来或将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果我们能在数字娱乐方面走在前沿,将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科幻电影在沪萌芽

  中国科幻电影的萌芽就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末导演杨小仲创作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中,主人公因梦穿越,讲述了当事人想象中的六十年以后的世界,对未来科技成果的展示带有科幻片元素。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彩色短片《小太阳》,被不少人称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学界普遍认为,1980年改编自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科幻电影。该片编导首次明确以科幻作为影片的类型定位。

  数个“第一”见证着上海与科幻电影的深厚渊源,以及在中国科幻电影探索之路上的特殊贡献。刘春认为,以“科幻十条”的框架来看,上海在发展科幻片上有诸多优势。上海电影产业深植且自融于“互联网+”语境,正在自觉构建以最优配置为目标的复合型产业。

  “发展科幻题材电影,会更需要上海温影这样的电影工业制造体系培养的人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对“科幻十条”的出台感到振奋。记者还从上影集团获悉,上影的科技战略正在展开。上影《“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助推上海未来“科技影都”建设,将打造高科技影视基地。上影在车墩拥有中国最早的影视基地,未来,车墩影视基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新建高科技摄影棚,为影视工业环节注入高科技元素。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科幻产业何时进入“春天”?      2020年08月17日
  • · 《花木兰》变“网大”会开启什么      2020年08月12日
  • · 那些年那些电影台词      2020年08月06日
  • · 疫情期间,电影依然在这里绽放      2020年08月03日
  • · 山东启动农村电影公益展映      2020年07月31日
  • · “梦工厂”落成:背着背包来做电影      2020年07月30日
  • · 用电影讲述“中国故事”      2020年07月28日
  • · 阿里影业总裁预测未来电影票房      2020年07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国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际穿越》吗?

    2020-08-21 09:12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经典科幻电影重映票房打败新片,专家热议“科幻十条”出台正当时

      中国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际穿越》吗

      一部六年前的老片,其重映票房竟可以打败奥斯卡奖加持的新片,这个看起来有些科幻的设定,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做到了。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我们能否打造出类似《星际穿越》的经典?

      科幻电影激发创新创意

      《星际穿越》讲述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在广袤宇宙中星际航行的故事。该片曾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据灯塔专业版和猫眼专业版显示,《星际穿越》重映首日就以近2000万元票房打败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冲到第一位,8月7日《1917》上映后曾短暂降至第二位,第三天反超。在排片率、场次都不及《1917》的情况下,这样的票房足见《星际穿越》的魅力。

      作为一部复映老片,《星际穿越》为何能够重燃影迷观影热情?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委员顾备认为,《星际穿越》无论从人文关怀还是科幻美感上讲,都是一部符合大众审美的电影。不少影迷表示,该片在大银幕上所呈现的视听享受,对于复业初期的影院观影需求而言非常解渴。也有人觉得,相比于该片的视觉效果,更吸引自己的是人文温情,立意高,故事浪漫。

      《星际穿越》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经过合理演化后,加入人物和相关情节改编而成。在许多影迷眼中,它是“硬科幻”的代表。不过,日前由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客座教授、MFA硕士生导师王策指出,纯粹的科幻电影反而在票房上有劣势,“哪怕像《星际穿越》,如果没有关于亲情的描述,没有父女之间的共情和代入感,观众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

      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星际穿越》更大的魅力不在于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是影片中流动的脉脉温情。顾备认为,“科幻片没有科普的义务,不是教观众从电影里学科学,而是借此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它更大的社会意义在于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当你把这些想法落地,就会形成创新创意。”

      体现国家电影工业水平

      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意见》迅速引发业内关注。

      《流浪地球》火了之后,多家影视企业都有正在拍摄和筹备的科幻电影项目,仅2019年立项的科幻类型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就有200多部。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日前发布《天上掉下个UFO》单元预告,从片名和预告都可见科幻元素。陆川执导的《749局》有望于今年上映,该片同样融合了科幻、动作等多种元素。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版《三体》也官宣主演阵容,令人期待电影版《三体》的到来。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认为,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科幻电影总体水平落后,缺乏训练有素的科幻编剧、有经验的导演以及有水平的摄制团体和后期制作公司、宣发公司等。《意见》中提出的“科幻十条”从各环节都予以支持。“‘科幻十条’的推出应需而生。不过,具体政策的落实和长短期效应还需要时间检验,整个科幻电影的生态改良也需精耕细作。”

      “拍摄科幻电影,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因为对拍摄技术、特效、后期、协同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是最能体现现代数字科技能力的系统工程。”顾备认为,发展科幻电影会带动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科幻电影的完成,除了需要传统的渲染、动捕、大数据、视效合成等,未来或将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果我们能在数字娱乐方面走在前沿,将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科幻电影在沪萌芽

      中国科幻电影的萌芽就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末导演杨小仲创作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中,主人公因梦穿越,讲述了当事人想象中的六十年以后的世界,对未来科技成果的展示带有科幻片元素。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彩色短片《小太阳》,被不少人称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学界普遍认为,1980年改编自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科幻电影。该片编导首次明确以科幻作为影片的类型定位。

      数个“第一”见证着上海与科幻电影的深厚渊源,以及在中国科幻电影探索之路上的特殊贡献。刘春认为,以“科幻十条”的框架来看,上海在发展科幻片上有诸多优势。上海电影产业深植且自融于“互联网+”语境,正在自觉构建以最优配置为目标的复合型产业。

      “发展科幻题材电影,会更需要上海温影这样的电影工业制造体系培养的人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对“科幻十条”的出台感到振奋。记者还从上影集团获悉,上影的科技战略正在展开。上影《“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助推上海未来“科技影都”建设,将打造高科技影视基地。上影在车墩拥有中国最早的影视基地,未来,车墩影视基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新建高科技摄影棚,为影视工业环节注入高科技元素。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