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暑假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了,而那时我家就住在一家电影院附近,平时看电影非常方便。并且“学生场”电影票价格相当低廉,只需5分钱即可过把电影瘾。当时新出品的影片不多,许多片子看个十遍八遍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我竟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几个小伙伴还会在不同情境下模仿其中的经典台词,给生活增添了无尽乐趣,至今难忘。
最记得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战斗故事片《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跟王政委有这么一句对白:“您常说:我们革命战士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您还说:您最不喜欢熊包、草包、脓包、软蛋……”随即在同学们中广为流传,一时间几乎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有一次,有位女同学数学考砸了,趴在课桌上嚎啕大哭,谁劝都不听。这时,一位男生模仿王成的腔调来上一句:“老师最不喜欢熊包、软蛋……”那位女同学条件反射似的一声尖叫,仰脸嗔骂一声:“你讨厌!”随即止住了哭,教室瞬间恢复了安静。
还记得经典老电影《南征北战》里根据地的赵大娘,在得知冯喆饰演的我军高连长已晋升为营长时,欣喜地祝贺道:“老高啊,又进步啦!”就这句台词,当年几乎成了同学们彼此之间贺喜的经典祝词。谁入了团,谁当上了班干部,谁被评上了“三好生”,谁在学区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谁的作文被编入学校《优秀作文选》……见了面的第一句话,便是“老高啊,又进步啦!”至于《地道战》里的那句流传了数十年的“高,实在是高”,《地雷战》里的“不见鬼子不挂弦”,阿尔巴尼亚影片《海岸风雷》中的“到了这种地步”,《列宁在1918》里“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等台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被人们信手拈来,只要运用得当,有时真能起到解嘲和化解各种矛盾、尴尬与窘迫的神奇效果。
彼时我们班级的教室在二楼,那一层楼分别有好几个班,分布在各个教室里。每当放学铃声响起,各个班的同学潮水般涌出教室,熙熙攘攘、挤挤挨挨、争先恐后地奔向楼道,而那旧式楼道又相当狭窄逼仄,往往几十位同学被死死拥塞在楼梯口进退不得。就在这时,不知是谁模仿当时热映的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里群众集会散场时,卫士瓦西里的一句经典台词,高声叫道:“同志们让一让,让一让!”在一片哄笑声中,放学队伍开始渐渐流动起来,同学们一个紧跟一个有序地走下楼梯……没想到,这句台词居然起到了疏导楼道拥堵的作用。
无忧无虑、黄金般的学生时代沿着岁月之河静静流淌,不知不觉中,青春已从身边悄然逝去,可回眸曾经的青春章节里,那些有趣的往事,就像回到了蓬勃的少年,不由得牵念,怀想。(李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