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2020年08月20日 18:49    来源:新民晚报    刘克定

  偶尔在古玩店看到用铜钉补缀的瓷碗,这个瓷碗,据说是明代的古物,称为明瓷,很珍贵。铜钉是何时补缀的,已不得而知。这个碗,摆在玻璃柜里,不知是展示古物呢,还是展示补碗的工艺?也许两者兼有。这种补缀工艺的确很神奇,滴水不漏,可谓巧夺天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明瓷碗表面光滑剔透的釉层,是非常坚固的,钻孔、铆补,实在很不容易。我曾在街头看过补碗的手艺人,将一个瓷碗的碎片一块块按原样拼拢,用细绳扎紧,然后钻孔,再用小铁锤将极小的铜码钉的钉脚(有点像现在的订书钉,不过小得多)打进孔,把裂缝牢牢骑住,就像做缝合手术,使破碗完全“康复”,又能用上好多年。鲁迅的小说《风波》写到“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很早这种整旧如旧的工艺,很为老百姓受用。

  但现在,这个补瓷碗的活计,已很少见到,原因很简单,小小手艺,赚不了几个钱,一些工匠改换门庭,不再拿金刚钻。再说,很多人生活好了,瓷碗打破了随手就扔了,买一个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不再光顾补碗匠。

  但有些人家里可能还保留有古董、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因为年代久远,免不了残缺,修修补补,使之顿还旧观。而修整的功夫,往往几倍于补碗,高得难以接受了。

  厌旧与恋旧,是人的生活取向,而所有的新都会变旧,不可能永新,甚至走向衰亡。

  这里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古老的器物,而非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有没有断肢,然后用“铜钉”补缀的呢?有的。

  汉武帝废黩百家,独尊儒术,激发了儒士的积极性,努力著述,并纷起抢救秦文化,编秦史,治春秋,注论语,修治先秦史料、秦本朝纪事,以及四书六经,为修复载籍、为折断的文化接肢,做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局限,从史学角度看,难免汉话说秦经,而非正宗的“行货”,非正统的“秦文化血缘”,只算得间接的“二手货”。“所谓治,包括编写、校正、判断、解释,不能有一点个人的意见、嗜好、判断甚至作伪。”(《傅斯年古典文学论著》)如果当时注意秦古文特点,在修治过程中,分辨古文的智而巫,汉文的愚而陋,克服自信心理,就登堂入室了。现在我们读到的诸子百家,有些就是用汉话写的。看来傅斯年先生对汉儒中的秦博士、秦专家们的“瓷器活”功夫,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

  对文化传统,先前的史料,我们当然不希望有一丝断裂或者损坏,继承发扬就是为了不断裂,不损坏,完好无损。所谓整旧如旧,实际上也只是“如旧”,而不是原来正宗。打十八铜钉的饭碗,也是为了继续使用,“修修补补又三年”,并不是原装。

  诗词大会,影响深远,把我们带进了传统的文化历史,谈旧体诗词,背诵唐宋前人的诗作,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把酒临风,使我油然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谁能说这个感受仅仅是几千年前人的呢?“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谁又能说现代人没有同样的感受呢?这些诗意和情感,虽然时隔已久,能说它们不随时在生活中“蝶变”,栩栩然,蘧蘧然,长留人们的心间,使我们仍能回到它的情绪和环境中?

  我曾写过一篇《响当当的铜豌豆》,谈到关汉卿和元杂剧在戏曲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曾是筚路蓝缕,历尽沧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应该向西方戏剧学习,整旧如洋,主张废唱,不要敲锣打鼓,不要“怒必吹须”,“痛必倒仰”,“穷必散发”,“富必挺胸”,应该按照三一律的程式,改掉古老的art of acting(表演艺术),当时遭到许多票友的反对,引起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最终否定了“废戏”论。虽已成过眼云烟,但100年后的今天回首,当年如果“废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今天的戏曲,无疑要经过“接肢”,险乎成为一个“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2020-08-20 18:49 来源:新民晚报

  偶尔在古玩店看到用铜钉补缀的瓷碗,这个瓷碗,据说是明代的古物,称为明瓷,很珍贵。铜钉是何时补缀的,已不得而知。这个碗,摆在玻璃柜里,不知是展示古物呢,还是展示补碗的工艺?也许两者兼有。这种补缀工艺的确很神奇,滴水不漏,可谓巧夺天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明瓷碗表面光滑剔透的釉层,是非常坚固的,钻孔、铆补,实在很不容易。我曾在街头看过补碗的手艺人,将一个瓷碗的碎片一块块按原样拼拢,用细绳扎紧,然后钻孔,再用小铁锤将极小的铜码钉的钉脚(有点像现在的订书钉,不过小得多)打进孔,把裂缝牢牢骑住,就像做缝合手术,使破碗完全“康复”,又能用上好多年。鲁迅的小说《风波》写到“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很早这种整旧如旧的工艺,很为老百姓受用。

  但现在,这个补瓷碗的活计,已很少见到,原因很简单,小小手艺,赚不了几个钱,一些工匠改换门庭,不再拿金刚钻。再说,很多人生活好了,瓷碗打破了随手就扔了,买一个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不再光顾补碗匠。

  但有些人家里可能还保留有古董、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因为年代久远,免不了残缺,修修补补,使之顿还旧观。而修整的功夫,往往几倍于补碗,高得难以接受了。

  厌旧与恋旧,是人的生活取向,而所有的新都会变旧,不可能永新,甚至走向衰亡。

  这里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古老的器物,而非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有没有断肢,然后用“铜钉”补缀的呢?有的。

  汉武帝废黩百家,独尊儒术,激发了儒士的积极性,努力著述,并纷起抢救秦文化,编秦史,治春秋,注论语,修治先秦史料、秦本朝纪事,以及四书六经,为修复载籍、为折断的文化接肢,做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局限,从史学角度看,难免汉话说秦经,而非正宗的“行货”,非正统的“秦文化血缘”,只算得间接的“二手货”。“所谓治,包括编写、校正、判断、解释,不能有一点个人的意见、嗜好、判断甚至作伪。”(《傅斯年古典文学论著》)如果当时注意秦古文特点,在修治过程中,分辨古文的智而巫,汉文的愚而陋,克服自信心理,就登堂入室了。现在我们读到的诸子百家,有些就是用汉话写的。看来傅斯年先生对汉儒中的秦博士、秦专家们的“瓷器活”功夫,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

  对文化传统,先前的史料,我们当然不希望有一丝断裂或者损坏,继承发扬就是为了不断裂,不损坏,完好无损。所谓整旧如旧,实际上也只是“如旧”,而不是原来正宗。打十八铜钉的饭碗,也是为了继续使用,“修修补补又三年”,并不是原装。

  诗词大会,影响深远,把我们带进了传统的文化历史,谈旧体诗词,背诵唐宋前人的诗作,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把酒临风,使我油然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谁能说这个感受仅仅是几千年前人的呢?“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谁又能说现代人没有同样的感受呢?这些诗意和情感,虽然时隔已久,能说它们不随时在生活中“蝶变”,栩栩然,蘧蘧然,长留人们的心间,使我们仍能回到它的情绪和环境中?

  我曾写过一篇《响当当的铜豌豆》,谈到关汉卿和元杂剧在戏曲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曾是筚路蓝缕,历尽沧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应该向西方戏剧学习,整旧如洋,主张废唱,不要敲锣打鼓,不要“怒必吹须”,“痛必倒仰”,“穷必散发”,“富必挺胸”,应该按照三一律的程式,改掉古老的art of acting(表演艺术),当时遭到许多票友的反对,引起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最终否定了“废戏”论。虽已成过眼云烟,但100年后的今天回首,当年如果“废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今天的戏曲,无疑要经过“接肢”,险乎成为一个“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