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预计今年年底,全部绝对贫困人口将实现物质脱贫,迈向美好小康生活。但对于广大贫困户而言,在物质脱贫后,也不能忽视“精神脱贫”。
精神贫困是一种相对状态。一方面,相对于已经脱贫的物质生活而言,不少脱贫户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贫瘠”,不够丰富多彩,必须持续加以改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村民口袋富起来后,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乡村舞台、阅读室等文化设施的普及,不断丰富脱贫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另一方面,一些贫困群众虽然在物质上实现了脱贫,但却在思想上对扶贫政策“上瘾”,产生依赖,从而在精神状态上表现得极为消极。如有的人习惯了被动接受帮扶,消极懈怠;有的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甚至未富先安,没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正因如此,在物质脱贫后,还需帮助脱贫群众进行“精神脱贫”。如通过政策宣讲、田间科普、文化下乡、电影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的思想认识,帮助其树立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改变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
正所谓“人无精神不立”,精神上的贫瘠远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加可怕。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贫困群众而言,物质脱贫虽然极为重要,但绝非终点。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每一个贫困群众只有实现“精神脱贫”,才能真正站上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