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双手,左手只有四根手指,关节突出变形,手背青筋纵横交错,干硬的皮肤像是覆盖了一层老茧。
手的主人,是58岁的于久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白狼林业局的一名老林业工人。从手握伐木斧头,到手握缰绳、马鞭,老于的经历见证了阿尔山从林业到旅游业的华丽转身。
本以为会吃一辈子“木头饭”
时间回到1982年。
那时,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阿尔山市,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供应地。
这一年,20岁的于久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采山”大军。由于山峻林茂,汽车难以抵达,林子里伐倒的木材只能用马车、马爬犁运到山下。从那时开始,于久江就与缰绳和马鞭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林二代”, 在伐木方面,于久江上手很快。“没多久,采伐、集材、归楞……啥活都能干,样样不在话下!”肤色黝黑的于久江虽然略显瘦弱,但精神矍铄。
那时,于久江经常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能下山。用他的话说,“两头见不着太阳”。在一次伐木作业中,于久江的左手食指还不幸被油锯锯断。虽然伐木很辛苦也有些危险,但是林区有句话“油锯一响,黄金万两”,于久江的收入在当时还算体面。他以为自己会吃一辈子“木头饭”。
然而,事情和他想象的并不一样。长期过度索取,阿尔山市的森林难以为继,眼看着砍伐的树木越来越小,于久江逐渐意识到伐木不会长久。
为了守住绿水青山,从2012年冬季木材生产期开始,阿尔山市行政辖区内的阿尔山林业局、五岔沟林业局和白狼林业局全面停止森林采伐。
放下斧头搞旅游
停伐之后,如何转型发展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百姓面前的“天问”。
“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幸运的是,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良好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阿尔山转型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白狼镇流传的这两句顺口溜,正是当地百姓通过转型发展、依靠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眼见乡村旅游越来越火,于久江也琢磨着在这方面找点“生财之道”。他最先想到的还是马车和马爬犁。于久江心想,夏天坐着马车逛林区,冬天在马爬犁上穿越林海雪原,游客肯定都愿意尝试。
2013年开始,于久江在家门口赶起了马车,再次手握缰绳和马鞭。由于游客众多,他的“马车生意”从一开始就火了。有时候,游客上午排不上号,得逛完别的景点,下午再来。
“生意最好的时候还是冬天,三四个马爬犁,一车拉八九个人,在景区左一趟右一趟,跑起来可带劲了,雪都冒烟,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天里,把马累得浑身是汗。”于久江乐呵呵地说,他已数不清一天要跑多少个来回。
致富后的于久江没有忘记乡亲们,2018年初,他又成立了乐骑旅游合作社,目前已有7名社员,大部分社员是村里具备劳动能力但生活困难的人。
“老于的马车队越来越大了,一天可不少挣。”旁边的人群中,有人大声喊了一句。
听到这话,于久江笑着说:“合作社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最多能赚三四千块钱。”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除了赶马车,于久江还搞起了多种经营,在家里开办了林家乐,游客们通常下了马车,就进屋吃饭。“由于地方有限,林家乐一天只能接待二三十人,游客可以包饺子、品尝农家菜,体验林俗文化,一天也能挣个千八百块。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于久江感慨道。
乡亲们的生活变化,阿尔山市白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祁学东一直看在眼里。“全面停伐以来,白狼镇一直在探索‘生态工业+特色农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实施了林俗休闲村庄建设工程,着力发展林俗旅游,越来越多的阿尔山人从普通农民转向旅游从业者,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她说,在阿尔山,像于久江一样依靠乡村旅游致富的人还有很多。
如今,提到阿尔山,人们的第一印象早已不是林业,而是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夏天清澈耀眼的天池、秋天金黄与火红交织的林海、冬天温暖而圣洁的泉水。中国温泉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一个又一个新标签,昭示着阿尔山从林业到旅游业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