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一本1920年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前,总书记驻足端详许久。这本珍贵的文物封面上,依稀可见两行印签:“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
在北京的中央档案馆里,珍藏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铅印小册子,它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小册子包含10个文件,以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最为珍贵,上面盖有收藏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
两本珍贵文献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人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为保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等党的早期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衣冠冢之谜
棺中物“比儿子生命还重要”
1898年5月18日,张人亚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泰邱乡(今宁波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守和,字静泉,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
幼时,张人亚在堂兄张晚荷主持的霞浦学堂就读,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逐渐萌发。
面对家中艰难的生活和日渐苍老的父母,张人亚决心到外面“讨生活”。到上海去,成为青年张人亚的重要选择。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有大小银楼30余家,在银楼里当学徒工的张人亚,目睹了当时“中国工商界的黑暗”。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张人亚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在“二大”精神指引下,在党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分部帮助下,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于1922年9月成立,张人亚出任俱乐部主任。随后,张人亚领导工人开展了长达28天的罢工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根据档案资料显示,中共二大会议结束后,中央领导机构按照规定,将大会通过的章程和决议案送给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与此同时,还将文件铅印成册,分发给党内的有关人员学习贯彻,张人亚也获得一本。
除此之外,张人亚还存有一批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马列主义著作、文件和刊物。
1927年4月、7月,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1927年末,“白色恐怖”笼罩上海。
手里珍贵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刊物随时可能“暴露”,如何安置?思忖再三,张人亚作出决定:放到老家去!
1927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张人亚悄悄回到了宁波霞浦老家,他对父亲张爵谦说,自己在上海的住所要搬迁了,请求父亲将他带回来的一批书刊和文件收藏好,称这是“比儿子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有些人感觉很危险就烧掉了,可叔叔说这些文件是对党有用的,不能烧。上海没有地方放,想来想去,他最后想到了老家。”张人亚的侄子张世华回忆说。
几日后,张爵谦对村里人佯称,二儿子长期在外不归,恐已不在人世。随后在村东面的长山岗上,给张人亚和其早逝的妻子合建了一座墓。张人亚那侧是衣冠冢,棺内藏着张人亚托付的文件。墓碑上刻“泉张公墓”,故意少了一个“静”字。
张爵谦知道此举事关重大,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守护着,等待儿子回来提取,可儿子却迟迟未返。
英年病逝
被赞“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1929年,张人亚奉调去了芜湖。芜湖是当时中共安徽临时省委所在地。张人亚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中,他开了一间不起眼的金铺,表面上对外加工金银、收购和出售金银饰品,实际上是接收苏区送来的金银,设法兑换成现洋和钞票,再交给上海的党中央,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买卖”,但张人亚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12月,张人亚被任命为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他来到中央苏区。1932年6月,张人亚任中华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兼任中央印刷局局长。在战争形势下,张人亚领导中央印刷厂印刷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使苏区的出版事业充满了蓬勃生机。
环境危险、条件艰苦、精神紧张、工作繁重,张人亚积劳成疾。1932年12月23日,他带病从江西瑞金去福建长汀检查工作,途中因病逝世,时年34岁。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刊发悼文,沉痛悼念张人亚。悼文称他的逝世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也是张人亚毕生的信念。
老父心愿
衣冠冢的“秘密”重见天日
遗憾的是,直到2005年,张人亚的亲属们才在《红色中华》报上看到这篇悼念文章,方才得知他的下落。
在这之前,张人亚的亲属们从未放弃过寻找他。张爵谦老人独自守护着秘密二十多年,盼儿归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不见张人亚回家,于是张爵谦在《解放日报》刊登数期寻人启事,最终毫无音讯。
到了1950年,还是没有得知张人亚的下落,年事已高的张爵谦把在上海定居的三儿子张静茂叫回,挖开墓穴、打开棺材,这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终于在20多年后“重见天日”。张爵谦把文件以及在房间里挂了近三十年的“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照片一起交给张静茂,要其带回上海,交还给党,以了却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心愿,“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
回到上海后,张静茂专门给哥哥刻了两枚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盖在这些文件、刊物上,以示纪念。
1952年7月初,张静茂将部分文件、书报捐给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1959年,他又把其余文物,连同珍藏的张人亚遗物,一并捐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国家给的报酬,他分文未取。
据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档案记载,刚收到这本《共产党宣言》时,除纸张因年久泛黄、发脆外,整本书基本完整,无明显残损。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张人亚秘存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被中央档案馆珍藏,《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和宣言》现存国家博物馆。
危急关头,张人亚首先想到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他就像是一位红色火种的守护者,用生命捍卫信仰,彰显共产党人的担当。(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宁波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