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力

2020年07月22日 10:48    来源:重庆日报    杨倩

  文化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在文化赋能城市的道路上,重庆做了许多尝试,涌现了很多有设计感的独立书店,引进了许多优秀演出节目,文创产品也日渐丰富多元。这些尝试与努力,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更为持续增强城市文化可能性和生命力创造了新的机会。

  当下,一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城市舒适性宜居性、城市未来可塑性等,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放眼全国,故宫文创成为时尚宠儿,苏州的评弹与昆曲备受游客青睐,成都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电影爆款。近两年,重庆开展的“双晒”活动也晒出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丰富人文、自然景观,持续吸引着大家的目光。种种迹象表明,文化正在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文化赋能城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小小折扇变文创产品,老旧院落变创意街区……任何产品、产业,只要植入文化创意元素,竞争力和附加值就会提高,市场认同度也会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赋能城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建设会使城市更加宜居,并赋予城市新的审美功能,让每一座城市都散发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内涵。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文化发展也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逛旅游景点、买潮流好物、看时尚剧目、品艺术之美……正在成为普通家庭生活消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文化形式,重塑城市品格,用繁荣的文化消费来激发城市的活力,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情感的、审美的,主要都靠体验得来。”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加持,就失去了特色和内核,失去了与人们灵魂碰撞的吸引力,也就难以获得持久发展。在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创产品的打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围绕市民和游客需求,进一步丰富文化展示内容、创新文化展示形式,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能量已被初步激发。在既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各大城市还要目光长远,深入研究分析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发展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创意性、创造性和创新性,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黄礼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装修抄袭也是侵权      2020年07月22日
  • · 离别半年,如何与电影院重逢      2020年07月22日
  • · 陕西展出300余件芮国文物      2020年07月22日
  • · 山东:小清河畔的考古“新发现”      2020年07月22日
  • · 最短暑假里,培训机构冰火两重天      2020年07月22日
  • · 旅游业复苏,还需品质支撑      2020年07月22日
  • · 抖音推出“再一起看电影”      2020年07月22日
  • · 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人马衡      2020年07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力

    2020-07-22 10:48 来源:重庆日报

      文化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在文化赋能城市的道路上,重庆做了许多尝试,涌现了很多有设计感的独立书店,引进了许多优秀演出节目,文创产品也日渐丰富多元。这些尝试与努力,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更为持续增强城市文化可能性和生命力创造了新的机会。

      当下,一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城市舒适性宜居性、城市未来可塑性等,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放眼全国,故宫文创成为时尚宠儿,苏州的评弹与昆曲备受游客青睐,成都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电影爆款。近两年,重庆开展的“双晒”活动也晒出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丰富人文、自然景观,持续吸引着大家的目光。种种迹象表明,文化正在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文化赋能城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小小折扇变文创产品,老旧院落变创意街区……任何产品、产业,只要植入文化创意元素,竞争力和附加值就会提高,市场认同度也会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赋能城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建设会使城市更加宜居,并赋予城市新的审美功能,让每一座城市都散发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内涵。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文化发展也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逛旅游景点、买潮流好物、看时尚剧目、品艺术之美……正在成为普通家庭生活消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文化形式,重塑城市品格,用繁荣的文化消费来激发城市的活力,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情感的、审美的,主要都靠体验得来。”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加持,就失去了特色和内核,失去了与人们灵魂碰撞的吸引力,也就难以获得持久发展。在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创产品的打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围绕市民和游客需求,进一步丰富文化展示内容、创新文化展示形式,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能量已被初步激发。在既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各大城市还要目光长远,深入研究分析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发展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创意性、创造性和创新性,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黄礼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