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四大名著”热看回旋式文化

2020年07月22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林 玮

  不久前,视频网站B站上架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1998年版《水浒传》、1994年版《三国演义》、1987年版《红楼梦》和1986版《西游记》,受到用户热评,评分飙升至9.9分。一时间,对年轻观众何以突破“代沟”、“追捧起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经典电视剧”的讨论充盈于媒体。其中固然有对当下影视剧的反思,但更重要的似乎是,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典之为经典的价值:四大名著的叙事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供解读,在其核心元素保留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代代人的不断阐释,叠加了不同时代内涵。这种经典的反复式演化可以称之为一种回旋式文化现象。

  “四大名著”的盛名延续至今,是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的结果。《红楼梦》虽然是作家创作,但各种点评、续写使其形成一道独特的“红学”景观;另外三部名著,都是从民间传说开始,经说书、文人加工、戏曲改编、电影电视剧制作、电子游戏开发……形成了“名著”IP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经典,它们如圭臬一般,供后来者景仰,供他们汲取元素,进行新的创作。从《大话西游》到《三国杀》,经典化身为人物、桥段、服饰、台词等元素,融合进新的流行文化之中。而时代越向前,这种文化融合的潮流就越浩大,后来者创新的资源与基础就越丰厚。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可以发现,它们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也携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将属于他们的旗帜插在这些高峰之上。早先《百家讲坛》解读四大名著即有此感,而这一次插在其上的旗帜则是在年轻观众中风行的“弹幕”。

  B站以弹幕闻名。从感慨女儿国国王“好有趣”,到把“桃园三结义”理解成超级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一并合伙出道;从悟空出海求法“回来就是海归”,到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单口相声的“伦理梗”,一种“以今格古”的融合文化形态得到了十足的体现。它如同一阵旋风,回溯式地将过往的文本卷入当代潮流之中,从中激发出属于当代观众的集体认同。譬如《三国演义》“智收姜维”一集中,诸葛亮直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画面成为社交表情包的一时之选,B站剧集播放到此处,大量网友涌入,以“全体起立”式的弹幕进行“打卡”,形成彼此认同。

  这种回旋还反映着当代观众对经典的尊重与认可,对个人情感和情绪的促发,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典认知。比如有网友对《红楼梦》中《枉凝眉》词的使用,有的打趣,有的深情,恰为经典与当代文化生活的双向介入,提供了例证。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能够被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融合时代,这种回旋式的文化景观可以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同时也提示着文艺创作要有更深切的精品意识,以求无愧于未来年轻观众那一次次“回眸”。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故宫每日预约量上调至1.2万人      2020年07月22日
  • · 湖北省影院全面恢复开放      2020年07月21日
  • · 北京将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      2020年07月22日
  • · 电影院复工首日 观众热情高涨      2020年07月21日
  • · 体育赛事解除观众限制引争议      2020年07月08日
  • · 大银幕,见面了!      2020年07月21日
  • · 90后沙画家:择一事终一生      2020年07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从“四大名著”热看回旋式文化

    2020-07-22 08: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久前,视频网站B站上架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1998年版《水浒传》、1994年版《三国演义》、1987年版《红楼梦》和1986版《西游记》,受到用户热评,评分飙升至9.9分。一时间,对年轻观众何以突破“代沟”、“追捧起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经典电视剧”的讨论充盈于媒体。其中固然有对当下影视剧的反思,但更重要的似乎是,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典之为经典的价值:四大名著的叙事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供解读,在其核心元素保留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代代人的不断阐释,叠加了不同时代内涵。这种经典的反复式演化可以称之为一种回旋式文化现象。

      “四大名著”的盛名延续至今,是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的结果。《红楼梦》虽然是作家创作,但各种点评、续写使其形成一道独特的“红学”景观;另外三部名著,都是从民间传说开始,经说书、文人加工、戏曲改编、电影电视剧制作、电子游戏开发……形成了“名著”IP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经典,它们如圭臬一般,供后来者景仰,供他们汲取元素,进行新的创作。从《大话西游》到《三国杀》,经典化身为人物、桥段、服饰、台词等元素,融合进新的流行文化之中。而时代越向前,这种文化融合的潮流就越浩大,后来者创新的资源与基础就越丰厚。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可以发现,它们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也携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将属于他们的旗帜插在这些高峰之上。早先《百家讲坛》解读四大名著即有此感,而这一次插在其上的旗帜则是在年轻观众中风行的“弹幕”。

      B站以弹幕闻名。从感慨女儿国国王“好有趣”,到把“桃园三结义”理解成超级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一并合伙出道;从悟空出海求法“回来就是海归”,到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单口相声的“伦理梗”,一种“以今格古”的融合文化形态得到了十足的体现。它如同一阵旋风,回溯式地将过往的文本卷入当代潮流之中,从中激发出属于当代观众的集体认同。譬如《三国演义》“智收姜维”一集中,诸葛亮直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画面成为社交表情包的一时之选,B站剧集播放到此处,大量网友涌入,以“全体起立”式的弹幕进行“打卡”,形成彼此认同。

      这种回旋还反映着当代观众对经典的尊重与认可,对个人情感和情绪的促发,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典认知。比如有网友对《红楼梦》中《枉凝眉》词的使用,有的打趣,有的深情,恰为经典与当代文化生活的双向介入,提供了例证。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能够被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融合时代,这种回旋式的文化景观可以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同时也提示着文艺创作要有更深切的精品意识,以求无愧于未来年轻观众那一次次“回眸”。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