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悦然的文学世界:一个天性不够复杂的写作者

2020年07月17日 1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上官云)时下的荧屏里,各类选秀节目总是赚足年轻人关注。对80后乃至更年长的读者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类似难以忘记的青春记忆。它发掘了一批颇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张悦然便是其中之一。

  她14岁开始发表文章,最初以青春文学被大众所熟知,拿到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选择凭借不间断的创作,在文学圈站稳脚跟。

  教书、写作、编杂志,她的生活始终没有远离文学。

  一本“小说课”

  最近,一本《顿悟的时刻》把张悦然带回读者的视线。这是她写给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

  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次要人物为何也要丰满……包括《都柏林人》等经典书与畅销书在内,她以另类视角对小说进行剖析。

  聊到写作过程,张悦然觉得写《顿悟的时刻》比写小说总体上更愉快:有了相对稳定的观点,在书写中不太会动摇,“我写小说时总是很容易被新产生的想法吸引,这种诱惑很难抵御。”

  “修改小说时会和我的作品拉开一定距离,尽可能客观审视,找出它在情节、人物等方面的不足。”张悦然并不会刻意在写作时使用技巧,“写作中,真正可以仰赖的还是作家的直觉。”

  有人评价,《顿悟的时刻》是一本工具书。她把这当成是一种嘉赞,“其实这本书提供的只是一些建议,而且大多在审美的层面。对很多细心的读者来说,他们早已发现这些美,只是在书中获得某种确认和共鸣。”

  “天性”不够复杂的写作者

  喜欢文学的人,对张悦然名字很熟悉。她从14岁开始发表文章,写出《水仙已乘鲤鱼去》等一系列作品,在文学圈里稳扎稳打,还创办了纯文学杂志《鲤》。

  故事性之外,她的小说擅长表现细微的感情。张悦然坦承,在自己早年的作品里,很多人物都具有偏执和极端的人格,强烈但不复杂,“这是由某种年轻时代的审美趣味造就的,同时也和我个人的天性有关。”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天性’不够复杂,甚至有点简单。这在生活中可能是福气,但对作家来说可能是个弱点。”她觉得,“这意味着如果我要成为更好的写作者,必须学着去认识和理解他人、不断去拓展心灵的边沿。”

  《顿悟的时刻》里,有一章讲到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女主角伊丽莎白认知世界的外沿被黑暗所包覆,她的人生使命正是不断用自我学习,来拓展认识、照亮那层黑暗。

  “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自己和伊丽莎白很像,即便我不写作,那也是我人生旅程的一种使命。”她如此描述道。

  “作家”之外的另一个角色

  写作之外,2012年,在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写作班的讲师后,教书也逐渐成为张悦然生活中一部分。多了一重身份,但并没远离文学。

  “我的文学积累纯粹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未上过任何写作课,甚至没上过文学课。可现在我要教别人,并且还要相信这种教授是有价值的。”有一阵子,她不太适应教师这个新角色。

  同学们的表现慢慢打消了这种顾虑。她开了几门学校的公开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热爱阅读和写作,每次下课都追过来,想要继续交流。

  “我想,我的课如果能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得到更多快乐,就感到很满足。”她很快把课堂变成宣讲文学的地方,谈小说、聊写作,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给出分析,努力想把文学带进一个纯粹的场域。

  张悦然心里清楚,将来这些学生大多并不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也有可能因为忙碌和身负生活的重压而逐渐远离文学,“我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让文学多留在他们生命里一段时间。”

  “文学需要根基和底蕴,在他们的年纪,这些尚且是可能去建立的。”身为教师,她觉得那是自己的责任。

  “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信它有价值”

  教书、编杂志、写书……现在,张悦然习惯了在教师、杂志主编、作家三个身份中切换,日常生活被各种工作塞满,基本都跟文学有关。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而成名后,张悦然一度被称为“美女作家”,出席各种活动。不过,她很快摒弃了类似头衔,回归到写作上来;日常举止低调,但竭力维持一份属于文学的宁静。

  她不去介意以往的一些标签,“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重要,而且那些看法也在变化。旧的标签失效了,可能还会有新的标签。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信它有价值就可以了。”

  需要做好的事情是什么?其中之一,大概是实现与文学有关的梦想。如同她在长篇小说《誓鸟》后记中所写的那样,“是呓人,卖梦为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 那些在宋朝吃不到的水果      2020年07月09日
  • · 文字游戏难出好文学      2020年07月14日
  • · 《红楼梦》中的器乐文化      2020年07月10日
  • · 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      2020年07月10日
  • · 激活传统白描 开拓当代审美      2020年07月07日
  • · 《西游记》最早刊本诞生于南京      2020年07月08日
  • · “冷门诗人”李商隐      2020年07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张悦然的文学世界:一个天性不够复杂的写作者

    2020-07-17 1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上官云)时下的荧屏里,各类选秀节目总是赚足年轻人关注。对80后乃至更年长的读者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类似难以忘记的青春记忆。它发掘了一批颇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张悦然便是其中之一。

      她14岁开始发表文章,最初以青春文学被大众所熟知,拿到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选择凭借不间断的创作,在文学圈站稳脚跟。

      教书、写作、编杂志,她的生活始终没有远离文学。

      一本“小说课”

      最近,一本《顿悟的时刻》把张悦然带回读者的视线。这是她写给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

      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次要人物为何也要丰满……包括《都柏林人》等经典书与畅销书在内,她以另类视角对小说进行剖析。

      聊到写作过程,张悦然觉得写《顿悟的时刻》比写小说总体上更愉快:有了相对稳定的观点,在书写中不太会动摇,“我写小说时总是很容易被新产生的想法吸引,这种诱惑很难抵御。”

      “修改小说时会和我的作品拉开一定距离,尽可能客观审视,找出它在情节、人物等方面的不足。”张悦然并不会刻意在写作时使用技巧,“写作中,真正可以仰赖的还是作家的直觉。”

      有人评价,《顿悟的时刻》是一本工具书。她把这当成是一种嘉赞,“其实这本书提供的只是一些建议,而且大多在审美的层面。对很多细心的读者来说,他们早已发现这些美,只是在书中获得某种确认和共鸣。”

      “天性”不够复杂的写作者

      喜欢文学的人,对张悦然名字很熟悉。她从14岁开始发表文章,写出《水仙已乘鲤鱼去》等一系列作品,在文学圈里稳扎稳打,还创办了纯文学杂志《鲤》。

      故事性之外,她的小说擅长表现细微的感情。张悦然坦承,在自己早年的作品里,很多人物都具有偏执和极端的人格,强烈但不复杂,“这是由某种年轻时代的审美趣味造就的,同时也和我个人的天性有关。”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天性’不够复杂,甚至有点简单。这在生活中可能是福气,但对作家来说可能是个弱点。”她觉得,“这意味着如果我要成为更好的写作者,必须学着去认识和理解他人、不断去拓展心灵的边沿。”

      《顿悟的时刻》里,有一章讲到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女主角伊丽莎白认知世界的外沿被黑暗所包覆,她的人生使命正是不断用自我学习,来拓展认识、照亮那层黑暗。

      “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自己和伊丽莎白很像,即便我不写作,那也是我人生旅程的一种使命。”她如此描述道。

      “作家”之外的另一个角色

      写作之外,2012年,在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写作班的讲师后,教书也逐渐成为张悦然生活中一部分。多了一重身份,但并没远离文学。

      “我的文学积累纯粹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未上过任何写作课,甚至没上过文学课。可现在我要教别人,并且还要相信这种教授是有价值的。”有一阵子,她不太适应教师这个新角色。

      同学们的表现慢慢打消了这种顾虑。她开了几门学校的公开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热爱阅读和写作,每次下课都追过来,想要继续交流。

      “我想,我的课如果能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得到更多快乐,就感到很满足。”她很快把课堂变成宣讲文学的地方,谈小说、聊写作,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给出分析,努力想把文学带进一个纯粹的场域。

      张悦然心里清楚,将来这些学生大多并不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也有可能因为忙碌和身负生活的重压而逐渐远离文学,“我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让文学多留在他们生命里一段时间。”

      “文学需要根基和底蕴,在他们的年纪,这些尚且是可能去建立的。”身为教师,她觉得那是自己的责任。

      “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信它有价值”

      教书、编杂志、写书……现在,张悦然习惯了在教师、杂志主编、作家三个身份中切换,日常生活被各种工作塞满,基本都跟文学有关。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而成名后,张悦然一度被称为“美女作家”,出席各种活动。不过,她很快摒弃了类似头衔,回归到写作上来;日常举止低调,但竭力维持一份属于文学的宁静。

      她不去介意以往的一些标签,“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重要,而且那些看法也在变化。旧的标签失效了,可能还会有新的标签。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信它有价值就可以了。”

      需要做好的事情是什么?其中之一,大概是实现与文学有关的梦想。如同她在长篇小说《誓鸟》后记中所写的那样,“是呓人,卖梦为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