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知识付费别被花式营销噱头迷蒙了双眼

2020年07月10日 17:53    来源:四川在线    李红军

  原标题: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需有形之手钳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线上知识付费发展带来机遇。知识付费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定价无标准、内容良莠不齐、盗版侵权多发等问题。目前,知识付费主要有打赏、付费会员、付费社群、付费个性化咨询等多种付费形式,各类产品定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业界并没有规范性的定价标准。(《工人日报》7月9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线上知识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然而,名目繁多的知识服务平台乱象丛生,有的知识服务平台名不符实,收取的费用与消费者的预期大相径庭,无良商家陷入价格欺诈的困局中不能自拔;有的则挂羊头卖狗肉,干起了违法经营的勾当色情暴力充斥于市;有的无视他人权益盗版侵权,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必须予以正视。

  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需要有形之手钳制。首先,物价监管部门要适时介入,对线上服务价格进行有效的管控,所有线上服务项目必须明码标价,不能漫天要价,让人无所适从。工商部门要对线上知识服务的营业资质进行过问,要像线下实体经济一样,必须取得合法的营业资质。对知识服务平台的价格和资质进行认真稽核,把线上知识服务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不能任其野蛮生长——随意要价,漫天要价。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监管,防止和避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发生。有些线上知识服务平台,根本没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未经知识产权人授权,随意剽窃他人成果,东拼西凑之后拿出来为我所用,从中牟利。对这种侵权行为必须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棒喝侵权行为,以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是知识产权部门的一项职责,容不得马虎与懈怠。

  从另一方面讲,广大消费者要学会理性消费,切不可轻信一些无良商家的瞎忽悠。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是应对线上知识付费市场乱象的不二选项。进行线上知识消费时要选择那些信誉度好,有良好口碑的知识服务平台,别被一些花式营销噱头迷蒙了双眼。对热衷于玩套路的无良商家及时进行举报,防止个人和他人利益受损。

  总之,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联手行动,只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的介入都不可能达到遏制效果。物价、工商、知识产权部门和消费者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乱象才会得到有效治理。利用“有形之手”适时介入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和管理是不二选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知识付费别被花式营销噱头迷蒙了双眼

2020-07-10 17:53 来源:四川在线

  原标题: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需有形之手钳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线上知识付费发展带来机遇。知识付费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定价无标准、内容良莠不齐、盗版侵权多发等问题。目前,知识付费主要有打赏、付费会员、付费社群、付费个性化咨询等多种付费形式,各类产品定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业界并没有规范性的定价标准。(《工人日报》7月9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线上知识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然而,名目繁多的知识服务平台乱象丛生,有的知识服务平台名不符实,收取的费用与消费者的预期大相径庭,无良商家陷入价格欺诈的困局中不能自拔;有的则挂羊头卖狗肉,干起了违法经营的勾当色情暴力充斥于市;有的无视他人权益盗版侵权,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必须予以正视。

  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需要有形之手钳制。首先,物价监管部门要适时介入,对线上服务价格进行有效的管控,所有线上服务项目必须明码标价,不能漫天要价,让人无所适从。工商部门要对线上知识服务的营业资质进行过问,要像线下实体经济一样,必须取得合法的营业资质。对知识服务平台的价格和资质进行认真稽核,把线上知识服务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不能任其野蛮生长——随意要价,漫天要价。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监管,防止和避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发生。有些线上知识服务平台,根本没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未经知识产权人授权,随意剽窃他人成果,东拼西凑之后拿出来为我所用,从中牟利。对这种侵权行为必须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棒喝侵权行为,以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是知识产权部门的一项职责,容不得马虎与懈怠。

  从另一方面讲,广大消费者要学会理性消费,切不可轻信一些无良商家的瞎忽悠。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是应对线上知识付费市场乱象的不二选项。进行线上知识消费时要选择那些信誉度好,有良好口碑的知识服务平台,别被一些花式营销噱头迷蒙了双眼。对热衷于玩套路的无良商家及时进行举报,防止个人和他人利益受损。

  总之,遏制线上知识付费乱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联手行动,只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的介入都不可能达到遏制效果。物价、工商、知识产权部门和消费者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乱象才会得到有效治理。利用“有形之手”适时介入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和管理是不二选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