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知识产权不容“拿来主义”

2020年07月10日 11:30    来源:法制日报    马树娟

  将别人拥有版权的影视作品,未经许可剪辑制作成其他形式的作品进行解说,这是对影视作品的合理使用,还是一种侵权行为?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的一起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给出了答案。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公司将优酷公司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进行“图解”,构成侵权,维持一审判决。此案也是全国首例涉及将影视作品制作成网络图片集方式侵权的案件。

  “图解”电影,是将影视作品以静态的、图文集的方式进行解说。对于受众来说,观看这种解说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画面,而且还能够在十几分钟内了解整部影视作品的剧情,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娱乐消遣方式。不过,对于制作这种图片解说的人来说,如此操作方式颇有种他人辛苦“种桃”,他们直接“摘桃”的意味,既不合情理,也于法无据。毕竟权利人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制作或购买影视作品,简简单单一个10分钟图片集就有可能让权利人的投入打了水漂。

  此次有关法院的依法审理和判决,明确认定这一做法构成侵权,对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司法机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又一例证。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侵权行为也不断花样翻新,这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此外,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位居世界前列,我们遇到的新情况,其他国家往往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法治层面作出有效回应,不仅直接关乎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考验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由具体案件说开,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侵权具有源头追溯难、传播速度快、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对此,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完善立法,另一方面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司法作用,给权利人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同时,也要通过具体典型案件开展普法教育,促使产业界于细微处把握守法与侵权边界,并以此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术不正者,让他们明白知识产权不容“拿来主义”,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鼓励创作、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AI最好的时代,他们为何选择上海      2020年07月10日
  • · 保护文化原创应更关注“模糊地带”      2020年07月10日
  • · 美国艺术机构想动“老本儿”      2020年07月10日
  • · 《红楼梦》中的器乐文化      2020年07月10日
  • · 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发掘有了新进展      2020年07月10日
  • · 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      2020年07月10日
  • · 当出版遇上直播带货      2020年07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知识产权不容“拿来主义”

    2020-07-10 11:30 来源:法制日报

      将别人拥有版权的影视作品,未经许可剪辑制作成其他形式的作品进行解说,这是对影视作品的合理使用,还是一种侵权行为?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的一起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给出了答案。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公司将优酷公司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进行“图解”,构成侵权,维持一审判决。此案也是全国首例涉及将影视作品制作成网络图片集方式侵权的案件。

      “图解”电影,是将影视作品以静态的、图文集的方式进行解说。对于受众来说,观看这种解说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画面,而且还能够在十几分钟内了解整部影视作品的剧情,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娱乐消遣方式。不过,对于制作这种图片解说的人来说,如此操作方式颇有种他人辛苦“种桃”,他们直接“摘桃”的意味,既不合情理,也于法无据。毕竟权利人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制作或购买影视作品,简简单单一个10分钟图片集就有可能让权利人的投入打了水漂。

      此次有关法院的依法审理和判决,明确认定这一做法构成侵权,对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司法机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又一例证。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侵权行为也不断花样翻新,这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此外,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位居世界前列,我们遇到的新情况,其他国家往往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法治层面作出有效回应,不仅直接关乎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考验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由具体案件说开,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侵权具有源头追溯难、传播速度快、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对此,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完善立法,另一方面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司法作用,给权利人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同时,也要通过具体典型案件开展普法教育,促使产业界于细微处把握守法与侵权边界,并以此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术不正者,让他们明白知识产权不容“拿来主义”,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鼓励创作、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