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文化消费,还需“深耕细作”

2020年06月30日 15:29    来源:大众日报    周景丽

  打造地区文化名片,是实现文化消费持久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深深植根于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立足于本地文化实际制定长远政策,以稳定的执行力持续推进。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哪些消费领域增长潜力最大,最有助于消费提质升级?文化无疑是一大突破点。

  文化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可以从最近三十年的诸多发展数据里得到印证。从1992年至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长高达14%,既高于GDP增长速度,也高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增速。文化消费领域的高速增长,对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山东是文化大省,正在向文化强省战略迈进,提振文化消费水平意义更加重大。自2014年起,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长期保持在每年12%的高增速上。2017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全年增加值达到3018.04亿元,大型文化企业达到109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多达69.7万人。预计到2022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全年增加值将到达6000亿元。

  以影视产业为例,仅2018年全年,山东省制作影视剧达11774小时,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位;《闯关东》《琅琊榜》《都挺好》等一系列鲁剧,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良好收视率和观众口碑。2017年,山东省全省广播影视剧总收入达到165亿元,电影票房收入22.9亿元。特别是电影票房增幅高达22.2%,远高于13.45%的全国平均水平。

  出版业方面,2018年山东出版少儿类图书2616种,仅次于浙江、吉林、北京,高居全国第四位。

  2018年,山东博物馆数量达到517个,高居全国榜首,藏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每年举办展览活动2725次,这个数字同样是全国第一。另外,山东还拥有1976个群众文化机构(全国第五),每年组织各类文艺活动110089次(全国第二),都位居全国前列。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文化消费能力明显不足,文化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如2018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780元,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是719元,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4.43%。这个数据,远远低于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仅排在全国第14位。

  与文化消费能力不足相关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化产品吸引力和创新性较弱。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长期不足。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传播手段,在山东文化产业建设里缺少有效的跟进开发。同时,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提升。

  山东拥有10座历史文化名城,1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泰山、孔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诸多自然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但是,这些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对于济南、淄博等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对当地历史人物的挖掘和深耕,还做得远远不够。对优质影视、图书作品的后续深度挖掘,也往往偏离和滞后。如《清平乐》等宋朝题材影视剧“大火”,省外许多地区对范仲淹等历史名人资源的发掘早已跟进,相反与范仲淹有着厚重“交集”的山东,却明显滞后了。

  此外,根据2018年数据,山东省文化企业里,44.65%都是文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存在单一化的隐忧。而且,由于文化产业创新度不够,与新兴科技产业融合度不足,导致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也相对滞后,文化产业链条较短。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在文化资源开发环节,找到“精准发力点”。山东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文化资源方面堪称“富矿”,但大量有代表性和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开发力度不够,被人忽视或处于闲置状态。找准发力点,全面带动文化资源富矿开发,是提升山东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河南省开封市的“菊花文化节”,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参考。作为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菊花文化源远流长,是唐诗宋词里的“常客”,种菊赏菊更是宋代开封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因此从1983年起,菊花就被定为开封市的市花,截止到2019年,一年一度的“菊花文化节”已举办37届,“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盛宴,给开封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开封菊花每年外销200万盆以上,产业链条也随之得到延伸,诸如瓷器、旅游、生态农业、服装、动漫等当地各产业都高速发展起来。仅仅在2019年第37届“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上,就成交了102个产业项目,成交金额664.2亿元。

  其次,要推动文创产品开发“个性化”。具有鲜明原创风格和广泛受众群的文创产品,能够对文化消费起到良好的提振作用。

  以“故宫文创”系列网红产品为例,2020年伊始,故宫文创推出“《打开故宫》立体书”和“《谜案·金榜题名》”系列作品。“《打开故宫》立体书”,为12开超大尺寸图书,采用立体纸艺结构,整个图书展开后长达3米2,将微缩的故宫原貌立体呈现出来。立体的故宫模型上,隐藏着几百个历史趣味知识点,结合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引导读者参与到立体书里的互动游戏中去,实现了图书的立体化阅读与互动参与;同时,该书不但借助微信、微博进行宣传,还在“摩点”等平台上进行众筹,两周内实现众筹金额三百四十万,是目标金额的114倍,堪称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的一个完美典范。成功背后,是创作者对相关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创作团队历经三年,在故宫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每一个细节与知识点选取,都建立在对故宫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只有摒弃了急功近利思想,扎实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造就充满个性化、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创精品。

  最后,深耕打造本土文化名片。要想实现文化消费的持久稳定增长,打造优质的本土文化名片尤为重要。在文化名片的打造过程中,要深深植根于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立足于本地文化实际制定长远政策,并以稳定的执行力持续推进。

  以著名的苏州甪直古镇为例,在打造文化名片的过程中,其“深耕细作”体现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全方位推行中。针对“水乡妇女服饰”“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在当地不同年龄层次受众间,长期培养非遗传承人;“打连乡”“山歌”等传统文化活动,进入当地小学课堂;每年的江南各类文化活动里,甪直的非遗传承人更常受邀参加,以“活态展示”的方式呈现本地文化形象。除了“走出去”,还有“请进来”。甪直拥有大量的故居文化遗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在维护修复文物遗迹的基础上,每年举办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活动。2010年建成的“江南文化园”,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先进科技手段,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以图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推广甪直的历史文化。这种常态且深耕的打造过程,带来了持久的文化消费成果,近三年甪直镇每年游客数量均保持在200万人次以上。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提振文化消费,还需“深耕细作”

2020-06-30 15:29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