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 来一场乡村游吧

2020年05月01日 12:58    来源:农民日报    江娜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春天步履匆匆,一转眼就快立夏了。不过,不必“长恨春归无觅处”,就用这悠长的“五一”小长假到郊区撒个欢,来一场乡村游吧。

  今年的假期与往常不同,疫情下的出游,最重要的仍是做好防控。梦想列表中的异域风情、名山大川太远,就留给未来吧。今年没有远方,但我们还有诗。五天时间,错峰出行,就让我们去到郊外,去汲取山水的力量,去寻找精神的故园,去探访乡村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乡村流淌着大自然的音符,蕴含着无穷生命力,此时此刻,正是人们身心舒缓、精神疗愈的最好去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春,十几亿人停下了春节团圆的脚步,按住了春来踏青的向往,减少活动“宅”在家里。群体意识的坚韧隐忍交织着个体情绪的压抑焦虑,亟须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田园是最好的疗养地,泥土是最大的力量泉。在那里,有“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景致,也有“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的清雅风光,见之可开颜;在那里,有清泉在石上流淌的淙淙声,有飞鸟翅膀划过天空的扑簌声,听之可忘忧;在那里,山满绿,水满堰,植物的根系扎向泥土深处,原野上的生命从未停止怒放,用心体会,就会被深深感染。在这个小长假,就让乡村去抚慰伤痛,燃起希望吧。

  乡村是人类精神的故园,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此时此刻,根植于心的乡愁是如此地按捺不住。

  人类开始进入城市不过短短数千年,而长达几百万年的进化史都是在乡野完成的。中华民族尤甚,这个千年农耕文明滋养的民族,田园意象已经被刻进了文化基因里。诗意是生活里的诗意,生活是带着诗意的生活。李子柒“牡丹花下大块砍肉”的奇幻镜头,浑然一体地糅合了理想与现实,触动了多少人心底深处对家园的眷恋,对乡愁的渴望。

  人们已经离开土地太久,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打拼,喜怒哀乐都深深打上了城市文明的烙印。城市是美好的,是属于奋斗者的;而乡村的价值却更多在于涵养,在于告诉人们退守之时何以自处。触到乡村根脉,才能感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才能笑对不可预见的挫折,安然度过漫漫人生。到乡村去吧,让我们的孩子去踩一踩泥土,去闻一闻草木香,去为未知的生命旅程开辟一方心灵栖息的花园。

  乡村生活着我们血脉相依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此时此刻,铺好了满是阳光香的被褥,留着菜尖尖上最嫩的叶子,盛情等待人们的到来。

  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捧,然而此次疫情中却遭遇重创。刚刚建好的乡村体验项目、精心设计的民宿、养了一冬春的土鸡突然无人问津,乡亲们从满怀期待到愁眉不展只是一步之遥。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这里面还有很多仍处在贫困之中的老乡们。

  乡村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到乡村去旅游、去消费、去购买乡土产品,就是在帮助那些弱势的群体摆脱贫困,让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帮助他们也就是帮助自己。疫情期间,正是广袤田野产出了充足的粮食和蔬菜,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后疫情时期”,宏观经济要划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乡村旅游,既是刺激消费,为经济循环注入外部动力的眼前举措;也是稳定城乡经济,持续推进消费驱动经济转型的长远方向。

  疫情仍未过去,防控仍是关键,乡村也会有很多新的变化。聚集性活动取消了,但乡村地域广阔,还可以创新体验项目;游玩人数、时间要限制了,但可以带回更多的乡间特色产品,给“宅”家的日子增添一点野趣。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个小长假,来一场乡村游吧!来到北宋词人秦观笔下的田园,回到你我内心深处的故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五一”小长假 来一场乡村游吧

2020-05-01 12:58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