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2020年01月07日 09: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原标题: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

  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2019岁末,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重张开业,已经连续运营了22年的老店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归来。读者急到什么程度呢?2019年六七月,甚至有人在书店门口贴传单征集签名,要求尽快开业。

  三联韬奋书店的上一次开业,是2018年三里屯分店。三里屯店设计新颖,完美融入了这个北京最时尚的街区。这次,美术馆老店新张,是否也要摆个文艺的pose?

  第一拨走进书店的老读者发现,一切还是熟悉的模样。最大的变化是面积大了、书多了——新增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陈列图书近10万种、逾30万册。老读者们还发现,书店的咖啡厅不见了。

  近年来,颇具设计感的咖啡厅,似乎已经成为一家有调性的书店的“标配”。其实从这个角度,三联是绝对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三联书店创办“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填补了北京没有图书大卖场的空白。更有先见之明的是,书店初创,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董秀玉就说,“我们开创的新型的传统书店……以图书为中心, 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

  这些超前的理念现在看来已是常态,咖啡厅在各家书店落地生根。书店+咖啡厅,书店+文创,书店+展览,书店+剧场……书店叠加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一度落寞的卖场成为人流汇集的文化空间,重回年轻人的注意力中心。

  然而渐渐地,关于书店的这些变化,传来不同的声音,“一家新书店,如果没有重金聘请知名设计师设计,没有打造出让人惊喜的美感,简直都不好意思开业”“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越来越豪华,设计越来越前卫……书店里少了正常的宁静阅读,一片美景喧嚣之下,丢失了书香”……

  这些批评,事出有因。如今新开一家书店,宣传噱头往往不在于书,而是装潢设计——请了哪国设计师,秉承什么设计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连锁书店北京首店开业,媒体报道的重点在于“两级台阶一转弯的楼梯与书架围裹成中国结”。欧美范儿、极简风、工业风,最近室内装潢流行什么风格,去网红书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时下趋势。

  现在形容一家新开书店,喜欢用“网红”。还有一个听上去很“吓人”的讨论——“网红书店”到底毁掉了多少人?人们在书店拍照、喝茶、聊天、遛娃,分给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

  重庆渝中区,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二手书店,被旧书塞得满满当当,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被称为“有文艺复古的气息”。以前来书店的,都是看书买书的。火了之后来的,大部分是拍照的。老板不堪其扰,无奈地下了一条规定:打卡拍照者必须买一本书。

  但也有人反驳,“愿意在朋友圈晒的,大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愿意在书店拍照,说明大家把阅读当成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现在的书店并不仅是买书看书的地方,还承担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在书店办讲座、读书会,也需要好的环境。

  在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一时还真不知道听谁的好。这次美术馆总店的升级工程,在2018年5月确定最终实施方案:“保持传统,回归初心,构建以图书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书店多出来的营业面积来自过去的咖啡厅,在有限空间内把更多的书呈现出来。对三联韬奋书店来说,开咖啡厅不是“标配”,用咖啡招呼读者,不如“以图书招呼读者”。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带来人气、增加收益、传播品牌、辅益阅读……在过去几年中,书店拥抱咖啡厅,的确高效地实现了这些预期。实体书店从纷纷倒闭到新店遍地,阅读在今天成为一件时髦的、值得骄傲的事,咖啡厅功不可没。

  而最近出现对“网红书店”的探讨,换个角度来看,更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对书店的关注,在热闹之后再次触及本质——书,看山还是山,书店或将进入3.0时代。

  书店1.0时代,有着浓浓的国营百货商店风,除了书架和书,没有环境可言,更谈不上服务,找书——买书——走人,就完成了人与书店交流的全过程;正如火如荼的书店2.0时代,痛定思痛,极力强调环境,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象征着一个时期最前沿的都市生活理念,尤其在与商业结合后,更是以吸引人气为第一要务,只是对书的关注,可能没有跟上。

  如果书店真的进入3.0时代,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场景:依然时尚,依然人来人往,咖啡依然飘香,来点儿小蛋糕也不错,但这一切,都是为书服务的,书的陈列和阅读,要得到最大的满足。每一家书店还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态度,推荐不同的书,吸引不同的读者,在漂亮的外表下,以书为精神。如果在书店咖啡厅的人们,看着书聊着天,还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再好不过了。

  咖啡厅不是书店的“标配”,也不是取消咖啡厅才能彰显书店的“纯粹”。书店是图书的旅居地,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桥梁。把书砌成墙供人拍照,和只堆满书却没给读者有价值的引导,都不算为读者服务。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书店经营者们,若能对此念念不忘,将必有回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2020-01-07 09: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

  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2019岁末,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重张开业,已经连续运营了22年的老店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归来。读者急到什么程度呢?2019年六七月,甚至有人在书店门口贴传单征集签名,要求尽快开业。

  三联韬奋书店的上一次开业,是2018年三里屯分店。三里屯店设计新颖,完美融入了这个北京最时尚的街区。这次,美术馆老店新张,是否也要摆个文艺的pose?

  第一拨走进书店的老读者发现,一切还是熟悉的模样。最大的变化是面积大了、书多了——新增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陈列图书近10万种、逾30万册。老读者们还发现,书店的咖啡厅不见了。

  近年来,颇具设计感的咖啡厅,似乎已经成为一家有调性的书店的“标配”。其实从这个角度,三联是绝对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三联书店创办“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填补了北京没有图书大卖场的空白。更有先见之明的是,书店初创,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董秀玉就说,“我们开创的新型的传统书店……以图书为中心, 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

  这些超前的理念现在看来已是常态,咖啡厅在各家书店落地生根。书店+咖啡厅,书店+文创,书店+展览,书店+剧场……书店叠加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一度落寞的卖场成为人流汇集的文化空间,重回年轻人的注意力中心。

  然而渐渐地,关于书店的这些变化,传来不同的声音,“一家新书店,如果没有重金聘请知名设计师设计,没有打造出让人惊喜的美感,简直都不好意思开业”“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越来越豪华,设计越来越前卫……书店里少了正常的宁静阅读,一片美景喧嚣之下,丢失了书香”……

  这些批评,事出有因。如今新开一家书店,宣传噱头往往不在于书,而是装潢设计——请了哪国设计师,秉承什么设计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连锁书店北京首店开业,媒体报道的重点在于“两级台阶一转弯的楼梯与书架围裹成中国结”。欧美范儿、极简风、工业风,最近室内装潢流行什么风格,去网红书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时下趋势。

  现在形容一家新开书店,喜欢用“网红”。还有一个听上去很“吓人”的讨论——“网红书店”到底毁掉了多少人?人们在书店拍照、喝茶、聊天、遛娃,分给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

  重庆渝中区,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二手书店,被旧书塞得满满当当,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被称为“有文艺复古的气息”。以前来书店的,都是看书买书的。火了之后来的,大部分是拍照的。老板不堪其扰,无奈地下了一条规定:打卡拍照者必须买一本书。

  但也有人反驳,“愿意在朋友圈晒的,大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愿意在书店拍照,说明大家把阅读当成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现在的书店并不仅是买书看书的地方,还承担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在书店办讲座、读书会,也需要好的环境。

  在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一时还真不知道听谁的好。这次美术馆总店的升级工程,在2018年5月确定最终实施方案:“保持传统,回归初心,构建以图书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书店多出来的营业面积来自过去的咖啡厅,在有限空间内把更多的书呈现出来。对三联韬奋书店来说,开咖啡厅不是“标配”,用咖啡招呼读者,不如“以图书招呼读者”。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带来人气、增加收益、传播品牌、辅益阅读……在过去几年中,书店拥抱咖啡厅,的确高效地实现了这些预期。实体书店从纷纷倒闭到新店遍地,阅读在今天成为一件时髦的、值得骄傲的事,咖啡厅功不可没。

  而最近出现对“网红书店”的探讨,换个角度来看,更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对书店的关注,在热闹之后再次触及本质——书,看山还是山,书店或将进入3.0时代。

  书店1.0时代,有着浓浓的国营百货商店风,除了书架和书,没有环境可言,更谈不上服务,找书——买书——走人,就完成了人与书店交流的全过程;正如火如荼的书店2.0时代,痛定思痛,极力强调环境,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象征着一个时期最前沿的都市生活理念,尤其在与商业结合后,更是以吸引人气为第一要务,只是对书的关注,可能没有跟上。

  如果书店真的进入3.0时代,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场景:依然时尚,依然人来人往,咖啡依然飘香,来点儿小蛋糕也不错,但这一切,都是为书服务的,书的陈列和阅读,要得到最大的满足。每一家书店还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态度,推荐不同的书,吸引不同的读者,在漂亮的外表下,以书为精神。如果在书店咖啡厅的人们,看着书聊着天,还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再好不过了。

  咖啡厅不是书店的“标配”,也不是取消咖啡厅才能彰显书店的“纯粹”。书店是图书的旅居地,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桥梁。把书砌成墙供人拍照,和只堆满书却没给读者有价值的引导,都不算为读者服务。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书店经营者们,若能对此念念不忘,将必有回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