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共鸣从何而来

2019年12月17日 10:00    来源:安徽日报    韩小乔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引发关注。这位年轻女孩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视频征服了海内外网友,激发了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她还被成都文旅局选为首位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一时间,关于“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内外”的讨论不绝于耳。

  李子柒制作视频时,怕是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话题中心。她的想法很简单,“以前在城市打工是为了生存,现在在农村是为了生活。”她在找到属于自己生存之路的同时,努力把普通日子过出韵味深长的诗意。如此选择,是因为热爱生活。如果没有对传统技艺、美食文化、乡村生活发自肺腑的爱,她不可能成为一个既能酿酒制茶又能织锦造纸、“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女子。她的走红,不仅有互联网时代站在“风口”下的偶然,也有历经时间沉淀而不忘初心、回归自我的必然。例如,为了展现“笔墨纸砚”的所有工序,她耗时两年将其浓缩为一个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在急功近利的“快时代”,这种“慢心态”是何等可贵。正因为如此,她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文化共鸣,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

  共鸣源于共享。将一蔬一菜的来处、秋收冬藏的喜悦,以别具一格的视角、独特的拍摄手法呈现出来,并配以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满足了现代人隐藏在内心的情感需求。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大众的审美理念也在向数字化、多元化转变,“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中华文化要想扩大影响力,就要积极对话、用心传播。把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新媒体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在创作实践中融合,李子柒做到了。而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鼓励更多像她一样的普通人,把自己的诗意生活或是一技之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来,既可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不易保存、不被理解而逐渐消失,也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做到文化“相吸”“相赏”。

  共鸣源于共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世界各地文化不同,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欣赏却是共通的。有人说她美化了乡村生活,但这种“归园田居”式的生活何尝不是很多都市人的“心之向往”?古法古器、古色古香、古韵美女,各种绿色食材信手拈来,不用长途跋涉打卡上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竞争的压力,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谁都明白,这看似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实现,也不可能人人如此,但能从这样的视频中获得一时的宁静、慰藉和快乐,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就已足够。这也是哪怕视频中李子柒仅说几句四川话,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就能让海外网友感同身受的原因之一。

  共鸣源于共求。勤劳善良、深耕细作,初心不变、奋斗不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也是人们的共同追求。李子柒引领了古风田园类短视频的风潮,成为草根励志成长的典范,但没有人是天生什么都会的,是不断学习才成就了今天的她。网友评价“她很多干农活的把式,一看就不是演的;她的手远看很细腻,拉近了看很粗糙。”她曾为了学习一门技艺花了很长时间,为了拍好一个画面无数次暂停重拍,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追求让人尊敬。这种执着、坚韧的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离不开对朴素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期待出现更多不一样的“李子柒”,创造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多样魅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非遗故事      2019年12月17日
  • · 如何看待00后网络“黑话”?      2019年12月17日
  • · 不能对网络算命 听之任之      2019年12月17日
  • · 15档综艺扎堆“带货”      2019年12月17日
  • · 中国首个山水六旗乐园建设停摆      2019年12月17日
  • · 故宫闭馆日,该不该为赏雪破例      2019年12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文化共鸣从何而来

    2019-12-17 10:00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引发关注。这位年轻女孩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视频征服了海内外网友,激发了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她还被成都文旅局选为首位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一时间,关于“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内外”的讨论不绝于耳。

      李子柒制作视频时,怕是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话题中心。她的想法很简单,“以前在城市打工是为了生存,现在在农村是为了生活。”她在找到属于自己生存之路的同时,努力把普通日子过出韵味深长的诗意。如此选择,是因为热爱生活。如果没有对传统技艺、美食文化、乡村生活发自肺腑的爱,她不可能成为一个既能酿酒制茶又能织锦造纸、“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女子。她的走红,不仅有互联网时代站在“风口”下的偶然,也有历经时间沉淀而不忘初心、回归自我的必然。例如,为了展现“笔墨纸砚”的所有工序,她耗时两年将其浓缩为一个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在急功近利的“快时代”,这种“慢心态”是何等可贵。正因为如此,她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文化共鸣,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

      共鸣源于共享。将一蔬一菜的来处、秋收冬藏的喜悦,以别具一格的视角、独特的拍摄手法呈现出来,并配以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满足了现代人隐藏在内心的情感需求。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大众的审美理念也在向数字化、多元化转变,“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中华文化要想扩大影响力,就要积极对话、用心传播。把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新媒体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在创作实践中融合,李子柒做到了。而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鼓励更多像她一样的普通人,把自己的诗意生活或是一技之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来,既可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不易保存、不被理解而逐渐消失,也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做到文化“相吸”“相赏”。

      共鸣源于共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世界各地文化不同,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欣赏却是共通的。有人说她美化了乡村生活,但这种“归园田居”式的生活何尝不是很多都市人的“心之向往”?古法古器、古色古香、古韵美女,各种绿色食材信手拈来,不用长途跋涉打卡上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竞争的压力,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谁都明白,这看似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实现,也不可能人人如此,但能从这样的视频中获得一时的宁静、慰藉和快乐,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就已足够。这也是哪怕视频中李子柒仅说几句四川话,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就能让海外网友感同身受的原因之一。

      共鸣源于共求。勤劳善良、深耕细作,初心不变、奋斗不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也是人们的共同追求。李子柒引领了古风田园类短视频的风潮,成为草根励志成长的典范,但没有人是天生什么都会的,是不断学习才成就了今天的她。网友评价“她很多干农活的把式,一看就不是演的;她的手远看很细腻,拉近了看很粗糙。”她曾为了学习一门技艺花了很长时间,为了拍好一个画面无数次暂停重拍,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追求让人尊敬。这种执着、坚韧的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离不开对朴素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期待出现更多不一样的“李子柒”,创造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多样魅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