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场朱子梦,一曲九曲歌

2019年12月13日 10:42    来源:科技日报    朱一名

  提起武夷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岩韵醇厚、甘爽细腻的大红袍,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这里的文化底蕴才是武夷山跨越千年而不衰的风骨与情怀。

  如果岩茶的香气是武夷山文化的味道,那么朱子理学就是武夷山文化的灵魂。这位开创了一整套哲学体系的理学大家、文化巨匠和诗人,在这片山水间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无尽的才思,他却也反哺了这片山水无穷的魅力。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朱熹所作的《九曲棹歌》情深意切,词藻清丽,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也是最早概括描绘九曲溪风貌的佳作。诗句中洋溢着的喜爱之情,足以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公元1183年,天朗气清,意气风发的朱熹站在武夷山下,他的身后便是著名的“武夷精舍”:山麓环抱中安置着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左右两侧是卧室,名为“隐求室”;右边的屋子是接待朋友同好的“止宿寮”。武夷山水滋润了朱熹的学术思想,也孕育了他的诗情画意。读书研究学问之余,他和同道中人一起流连忘返于九曲溪畔,驾着一叶扁舟放浪形骸。

  天游峰壁立万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传说;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曲曲都有遗址,弯弯都有故事。朱熹当年在响声岩写下“逝者如斯”,字大如斗,色泽艳红。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他在这里面对清澈湍急的溪流,是如何感慨光阴飞逝的。这样的摩崖石刻,武夷山还有450多处,其中朱熹题刻13方。这些题刻字体有楷有隶,字形大小不一、篇幅长短不定,既有“武夷第一峰”直白的赞美,也有“道南理窟”富有哲理的思辨。除了摩崖石刻外,武夷山留下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人的思想情感、劳动智慧与山水紧密相融。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九曲棹歌》中,有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笼罩着一切山水之美,这大概就是和谐。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相安共处。三教精英相互仰慕、亲密交往,常在一起斗茶品茗。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正是三教求同存异的永久象征,昭示着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无穷魅力。

  在朱熹七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中,有四十多年都是平淡而美好的武夷时光,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武夷山有着密切的联系。乱世谋路的圣人理想终归一朝归于尘土,但沾染了理学气息的武夷山却替他实现了永生。走进武夷山,我们至今仍然能听到桨橹剥开溪水的声响,听到古老而沧桑的歌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木偶艺术要在传承中创新      2019年12月13日
  • · 工业遗存的本真不能丢      2019年12月13日
  • · 文化资源呼唤“灵魂”和“筋骨”      2019年12月13日
  • · 千年回望司马光      2019年12月13日
  • · 深藏故宫里的古老“3D打印”技术      2019年12月13日
  • · 4万多年前狩猎岩画面世      2019年12月13日
  • · 老北京茶园听戏有讲究      2019年12月13日
  • · 高校图书馆上岗AI“翻译官”      2019年12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场朱子梦,一曲九曲歌

    2019-12-13 10:42 来源:科技日报

      提起武夷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岩韵醇厚、甘爽细腻的大红袍,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这里的文化底蕴才是武夷山跨越千年而不衰的风骨与情怀。

      如果岩茶的香气是武夷山文化的味道,那么朱子理学就是武夷山文化的灵魂。这位开创了一整套哲学体系的理学大家、文化巨匠和诗人,在这片山水间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无尽的才思,他却也反哺了这片山水无穷的魅力。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朱熹所作的《九曲棹歌》情深意切,词藻清丽,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也是最早概括描绘九曲溪风貌的佳作。诗句中洋溢着的喜爱之情,足以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公元1183年,天朗气清,意气风发的朱熹站在武夷山下,他的身后便是著名的“武夷精舍”:山麓环抱中安置着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左右两侧是卧室,名为“隐求室”;右边的屋子是接待朋友同好的“止宿寮”。武夷山水滋润了朱熹的学术思想,也孕育了他的诗情画意。读书研究学问之余,他和同道中人一起流连忘返于九曲溪畔,驾着一叶扁舟放浪形骸。

      天游峰壁立万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传说;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曲曲都有遗址,弯弯都有故事。朱熹当年在响声岩写下“逝者如斯”,字大如斗,色泽艳红。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他在这里面对清澈湍急的溪流,是如何感慨光阴飞逝的。这样的摩崖石刻,武夷山还有450多处,其中朱熹题刻13方。这些题刻字体有楷有隶,字形大小不一、篇幅长短不定,既有“武夷第一峰”直白的赞美,也有“道南理窟”富有哲理的思辨。除了摩崖石刻外,武夷山留下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人的思想情感、劳动智慧与山水紧密相融。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九曲棹歌》中,有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笼罩着一切山水之美,这大概就是和谐。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相安共处。三教精英相互仰慕、亲密交往,常在一起斗茶品茗。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正是三教求同存异的永久象征,昭示着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无穷魅力。

      在朱熹七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中,有四十多年都是平淡而美好的武夷时光,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武夷山有着密切的联系。乱世谋路的圣人理想终归一朝归于尘土,但沾染了理学气息的武夷山却替他实现了永生。走进武夷山,我们至今仍然能听到桨橹剥开溪水的声响,听到古老而沧桑的歌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