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也是在冬季,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被发现。我们今天参观周口店遗址可以看到,遗址不远处就是周口店火车站,山脚下一条铁路逶迤而过。周口店早期发掘考古工作,正是因为有了铁路才得以稳步推进。在那个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的时代,铁路为发掘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运输和通信保障。
琉周支线因运煤而生
周口店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这里背靠北京西山,面临华北平原,自然资源丰富,附近盛产石灰和煤。1897年,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开始修建。为了便于运输石碴和煤,又修建了从京汉铁路琉璃河站到周口店站的琉周支线,长16公里,1898年通车。1919年出版的《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记载“琉周支路”:“自京汉铁路之琉璃河车站,分支至周口店,计长三十二里,有车站二,曰韩继,曰周口店。韩继车站距琉璃河车站二十四里,专为往来周口店运煤会车而设,向不售客票,故车站规模亦较狭小。周口店车站距韩继车站六里,本为集镇,适当山口,山中产煤,其牛马之由山间运煤来此者,络绎于途,故此区亦为运煤要区。”
周口店站是琉周支线的终点站。《平汉铁路旅行指南》记载这里“环站皆山,煤矿林立”。
周口店原本是一个小山村,自从铁路修通以后逐渐发达起来。据裴文中先生记录,最初的周口店车站,“在村的西南,尚有三里多路。但车站修成不久,即又展至村西,本地人叫作‘河滩’,从前的车站已废弃不用”。考古工作主要地点龙骨山就在周口店车站西北几百米处,非常方便。裴文中描述:“我们来到离周口店四五里的地方,即可看见在铁路近旁,车站迤西,有一个低而圆的山,南面已开去一半,这就是龙骨山。龙骨山在车站的西北约有半里。”
通过琉周支线连接京汉铁路,构建了从周口店直通北京内城的交通线路。这条本为运煤和石料而修建的铁路,为周口店发掘考古持续而稳定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牛羊兽骨”和“片石石渣”
周口店发掘考古工作经过初期摸索,逐渐有了规律。挖掘考古每年分两季:春夏为一季,大约从清明开始,至小暑结束;秋冬为一季,大约从秋分开始,至大雪结束。中间夏日及隆冬停止工作。停工期间,将挖掘出的化石、石器整理打包,装箱后从周口店车站装车,沿琉周支线至琉璃河车站,再转京汉铁路直达北平前门西站,运至北平的中国地质调查所修复和研究。每季需要运输化石15到20吨,每年共需运输化石30到40吨。
按照当时铁路货运规则,货物按内容分为若干等次,每等运费不一样。裴文中回忆说:“我们所出的运费,有时按‘五等货’计价,有时按‘六等货’计价。据周口店车站执事人讲,我们所掘的‘龙骨’,在平汉路运输章程上,没有这一项货物,不知当列在那(哪)一等。列五等货时,则系按‘牛羊兽骨’的等级,列入六等,则系按‘片石石渣’的等级。”按照当时的货运规则,等级越高,运费越贵。因此按“牛羊兽骨”要比“片石石渣”运费贵一些。
火车运输量大、安全,是大批量运送化石的首选。只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通过火车,而是选择了“大车”(畜力车)运输。这次运输,还出了点小插曲。运送化石的大车行至北平彰仪门时,被税务官拦下要求纳税。当时运送货物,官府设卡收税。之前通过火车运送时,考古队早已和税务当局商议好了货物免税,因此畅行无阻。这次用大车运输,免税问题没有落实好,被拦了下来。裴文中立即去打电话交涉,等到交涉完回来,发现化石箱子已经被打开。收税人员还把一块象牙化石敲了下来,说要留下样子,呈报局长。裴文中闻言气得跳脚大骂!
这些指的是每季结束后常规的化石运输,重要的化石不会等到考古季结束,而是发现后立即送往北平。1929年12月2日,发现第一个头盖骨,6日,裴文中即携带头盖骨乘坐长途汽车送回北平。1936年11月15日,贾兰坡发现两个头盖骨,16日,负责化石研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魏敦瑞即开车到周口店。此时一个头盖骨已经发掘了出来,另一个头盖骨挖掘处理较慢,魏敦瑞先携带一个头盖骨返回北平。贾兰坡连夜工作,处理完第二个头盖骨后乘火车将其运至北平。25日,贾兰坡发现第三个头盖骨,也是及时乘火车送至北平。
火车站发出震惊考古界电报
铁路还为考古工作提供了通信保障。裴文中回忆说,周口店有一个邮政代办处,每天有一个邮差收信、送信。北平和周口店之间,信件往来,“快则四日,慢则五日”。比写信更便捷的是发电报,当时只有火车站有电报设施,而且可以向社会大众提供代发代收电报服务。不过裴文中先生也曾吐槽“译码常常错误,令人难于解读”。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首次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随后,他向北平发送了那份震惊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的著名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这份电报正是从周口店火车站发出的。
1937年6月底,当年春夏季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按照常规,发掘出的化石和石器打包后准备送往周口店火车站。7月初,火车站打来电话,去往北平的火车不通了。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位于京汉铁路上的卢沟铁桥是战争争夺的重点,整个京汉线因此中断。得知情况,考古队紧急决定,回填发掘地点并夯实,保护遗址。贾兰坡等人背着化石标本沿着西山步行,用了两天的时间回到北平。
1941年12月,“北京人”头盖骨等重要化石被安排乘专列从北京前往秦皇岛,准备乘轮船运往美国保存,在转运过程中离奇失踪,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世纪悬案。
10年间周口店
发现5个头盖骨
1918年2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无意中见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并得知它们来自一个叫周口店的地方。3月,安特生从永定门乘火车前往周口店考察,并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从而掀开了百年周口店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组织对周口店地区正式进行考古发掘。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独立主持的发掘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震动。
1936年11月,中国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贾兰坡在11天内连续发现了3个“北京人”头盖骨,再次在学术界引起轰动。1930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山顶洞遗址,并于1933年和1934年进行发掘。在洞内发现了3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及其他人体部位化石等。
从1927年启动到1937年周口店考古工作因战争中止,民国时期的周口店发掘考古发现5个完整头盖骨、140余枚牙齿及一些肢骨(代表约40个个体),发现数万件石制品和上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取得了极为重要的考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