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夜游经济:为“文化陕西”增添别样绚丽

2019年10月14日 07: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秦 毅

  日前,在保存着古代丝绸之路众多文物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里,唐诗新唱《黄鹤楼》、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以及歌剧《茶花女》《图兰朵》选段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曲目交相和鸣。此时,月光从博物馆遗址大厅的玻璃穹顶处倾泻而下,《爱我中华——丝路曼歌》音乐会与见证丝路交往的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让现场观众备受感染。音乐会也将从这里出发,用声乐演唱的形式重走丝绸之路。

  伴随着人们对夜间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增加,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众多文化单位积极开启夜场服务外,陕西各地各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与行业专家一起,集思广益,出台措施,切实拉长城市旅游业链条,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等夜游经济,通过打造特色夜游街区、开展多主题夜间文化演艺活动等方式,为“文化陕西”增添了别有韵味的月色之美。

  在夜色里闪耀文旅新名片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对长安城繁荣的商贸往来的描写。随着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众多游客来西安寻求对于唐长安城的穿越式旅游体验。对此,在曾经的唐长安城西市,如今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安大唐西市,一个名为“隐市”的集纳唐服巡游、传统民间工艺展示、非遗体验等内容的仿古集市应运而生。

  今年国庆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隐市”就热闹了起来。除击鼓报时、唐乐、胡旋舞表演外,在充满大唐气息的茅草屋下,身着古装的买家和商贾就香囊、笔墨纸砚、折扇、剪纸等物品讨价还价,展示着夜游经济的文化魅力。据西安大唐西市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隐市”今年7月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国庆期间,这里更是游人如织。今后,“隐市”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将不定期举办,使其成为体验西市文化的“夜名片”。

  西安市以发展夜游经济为突破口,拓展延伸文化旅游业链条,挖掘培育旅游经济消费热点。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以灯光秀、夜间露天免费演出为亮点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共接待游客119.96万人次。

  同样,在安康市,以汉江石泉古城为代表的景区,主动将相关活动延伸到夜间,舞龙舞狮、县令断案情景剧、汉调二黄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在为景区增添文化元素的同时,带游客穿越古代,体验不一样的石泉文化。

  在延安市,9月中旬启动的“首届延安夜间经济月·夜市文化节”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尽情享受丰富多彩、时尚缤纷的夜生活,中国红色书店、延安万达广场、延安百货大楼等的营业时间都延长至晚上10点。“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正是一个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发展水平的体现。”延安市宝塔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梦岚表示,延安市在推进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将特色美食、璀璨夜景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缤纷多彩的夜游文化。

  文旅融合开辟人文体验新天地

  “随着城市功能的转换,夜游经济已成为应时而出的休闲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一部分,是当下市民娱乐、文化消费的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夜游经济对于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政府服务到每一个在夜色中的演唱者,再到石头人和扮演兵马俑的‘网红’,西安的夜游经济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表示,以文旅融合来推动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大众旅游圈,西安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度还有提升空间,要学会向世界讲好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以及当代发展的故事。

  有专家表示,生存、生活和生命的体验是夜游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人文体验。可以说,夜娱乐、夜消费为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运营开辟了另一片天地。与此同时,随着夜游经济的发展,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新问题也出现了。此外,治安等问题在夜游经济中更为突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夜游经济的管理是一篇刚刚动笔的大文章。

  完善夜游经济的配套设施和政策

  “夜晚的西安,灯火辉煌,畅游在大雁塔南北广场、钟鼓楼、回民街等人流量较多的景点,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让人舒心。”游客程方说,夜游西安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当然,这种体验离不开餐饮住宿、公共服务等的硬支持。

  以住宿为例,到2018年,除旅社、招待所外,西安拥有星级宾馆9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5家、四星级宾馆26家,让广大游客住得温馨、游得轻松。此外,在上世纪,西安为游客服务的艺术表演数量较少,只有秦腔、皮影等传统剧目。如今,每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数千场次,《长恨歌》《梦回大唐》等演出深受游客喜爱。

  2018年,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夜游经济提升为突破口,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夜游经济,构筑西安夜游经济“一极、两轴、五板块、多节点”的发展格局。今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3条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其中在谈及丰富产品供给时明确:“鼓励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活动,支持邮轮游艇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发展文化和旅游场所夜间餐饮、购物、文化演出等。”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表示,面对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应用实际行动为陕西文旅发展作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甘肃文化资源的特征与有效利用      2019年10月12日
  •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10月10日
  • · 古老运河,如何一展文化新姿      2019年10月10日
  • · 文化和旅游让街坊生活更美好      2019年09月30日
  • · 衢州: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      2019年09月26日
  • · 去芜存菁 汉服文化便能破蛹成蝶      2019年09月24日
  • · 三个文化带:打好文旅融合这张牌      2019年09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夜游经济:为“文化陕西”增添别样绚丽

    2019-10-14 07: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在保存着古代丝绸之路众多文物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里,唐诗新唱《黄鹤楼》、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以及歌剧《茶花女》《图兰朵》选段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曲目交相和鸣。此时,月光从博物馆遗址大厅的玻璃穹顶处倾泻而下,《爱我中华——丝路曼歌》音乐会与见证丝路交往的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让现场观众备受感染。音乐会也将从这里出发,用声乐演唱的形式重走丝绸之路。

      伴随着人们对夜间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增加,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众多文化单位积极开启夜场服务外,陕西各地各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与行业专家一起,集思广益,出台措施,切实拉长城市旅游业链条,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等夜游经济,通过打造特色夜游街区、开展多主题夜间文化演艺活动等方式,为“文化陕西”增添了别有韵味的月色之美。

      在夜色里闪耀文旅新名片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对长安城繁荣的商贸往来的描写。随着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众多游客来西安寻求对于唐长安城的穿越式旅游体验。对此,在曾经的唐长安城西市,如今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安大唐西市,一个名为“隐市”的集纳唐服巡游、传统民间工艺展示、非遗体验等内容的仿古集市应运而生。

      今年国庆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隐市”就热闹了起来。除击鼓报时、唐乐、胡旋舞表演外,在充满大唐气息的茅草屋下,身着古装的买家和商贾就香囊、笔墨纸砚、折扇、剪纸等物品讨价还价,展示着夜游经济的文化魅力。据西安大唐西市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隐市”今年7月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国庆期间,这里更是游人如织。今后,“隐市”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将不定期举办,使其成为体验西市文化的“夜名片”。

      西安市以发展夜游经济为突破口,拓展延伸文化旅游业链条,挖掘培育旅游经济消费热点。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以灯光秀、夜间露天免费演出为亮点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共接待游客119.96万人次。

      同样,在安康市,以汉江石泉古城为代表的景区,主动将相关活动延伸到夜间,舞龙舞狮、县令断案情景剧、汉调二黄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在为景区增添文化元素的同时,带游客穿越古代,体验不一样的石泉文化。

      在延安市,9月中旬启动的“首届延安夜间经济月·夜市文化节”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尽情享受丰富多彩、时尚缤纷的夜生活,中国红色书店、延安万达广场、延安百货大楼等的营业时间都延长至晚上10点。“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正是一个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发展水平的体现。”延安市宝塔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梦岚表示,延安市在推进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将特色美食、璀璨夜景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缤纷多彩的夜游文化。

      文旅融合开辟人文体验新天地

      “随着城市功能的转换,夜游经济已成为应时而出的休闲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一部分,是当下市民娱乐、文化消费的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夜游经济对于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政府服务到每一个在夜色中的演唱者,再到石头人和扮演兵马俑的‘网红’,西安的夜游经济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表示,以文旅融合来推动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大众旅游圈,西安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度还有提升空间,要学会向世界讲好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以及当代发展的故事。

      有专家表示,生存、生活和生命的体验是夜游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人文体验。可以说,夜娱乐、夜消费为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运营开辟了另一片天地。与此同时,随着夜游经济的发展,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新问题也出现了。此外,治安等问题在夜游经济中更为突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夜游经济的管理是一篇刚刚动笔的大文章。

      完善夜游经济的配套设施和政策

      “夜晚的西安,灯火辉煌,畅游在大雁塔南北广场、钟鼓楼、回民街等人流量较多的景点,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让人舒心。”游客程方说,夜游西安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当然,这种体验离不开餐饮住宿、公共服务等的硬支持。

      以住宿为例,到2018年,除旅社、招待所外,西安拥有星级宾馆9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5家、四星级宾馆26家,让广大游客住得温馨、游得轻松。此外,在上世纪,西安为游客服务的艺术表演数量较少,只有秦腔、皮影等传统剧目。如今,每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数千场次,《长恨歌》《梦回大唐》等演出深受游客喜爱。

      2018年,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夜游经济提升为突破口,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夜游经济,构筑西安夜游经济“一极、两轴、五板块、多节点”的发展格局。今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3条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其中在谈及丰富产品供给时明确:“鼓励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活动,支持邮轮游艇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发展文化和旅游场所夜间餐饮、购物、文化演出等。”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表示,面对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应用实际行动为陕西文旅发展作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