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治愈了谁

2019年07月09日 09: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沈杰群

  原标题: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是什么样的体验?中国式父母和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治愈了谁

  这个夏天,观众掉进了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一边是参与者在日常生活空间里的自然叙事,另一边则是摄影棚里嘉宾的实时观看和解读。

  《我们长大了》《我家那小子》等聚焦家庭亲情主题的节目,凸显出“观察”的意义所在。观察者,有的是身处“家长里短”的局中人,跳脱出来,“围观”自以为熟悉的孩子;有的则是拥有相似成长底色的局外人,在解读其他家庭故事之际,审视私人记忆深处的忧与爱。

  不少观众在看亲情观察真人秀时,发出类似的感慨:“要是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美好的哥哥、可爱的妹妹该多好!”“如果那时候我妈不那么做……换一个方式和我说话该多好。”时光不可逆,但看客难免带着几分遗憾和好奇,去回望童年,去幻想从未发生过的那种“更好的结果”。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长大不该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而是一个家的陪伴同行。

  那么,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是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国内首部二孩观察真人秀,《我们长大了》记录了4组兄弟姐妹互相陪伴的成长过程。节目将观察视角聚焦普通素人家庭的孩子,注重对家庭关系框架下“情感陪伴”的诠释。与此同时,明星观察员华少、马天宇姐弟、魏大勋、傅菁姐妹进入“成长观察室”,对这4组兄弟姐妹进行无干预观察,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长大了》从兄弟姐妹天然关系切入,展现兄弟姐妹间的相处日常。哈尔滨的“庄家姐妹”性格迥异,独自尝试买东西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姐妹情深战胜了小分歧;来自深圳的中法混血姐弟由于家庭文化差异,个性相对独立,开朗活泼的姐姐表面上对弟弟不管不顾,但内心始终牵挂着弟弟,在弟弟走丢时崩溃大哭。沈家小兄妹是“吐槽你千万遍,也爱你永不变”的相处模式;来自北京的宠妹狂魔刘涵禹,则实力演绎了如何把妹妹刘芊伊宠成让观众羡慕不已的“小公举”。

  通过不同的情景模式,孩子们的自然表现与可贵品质逐渐被勾勒成型。平时生活中,他们难免会为了一个玩具的归属、一句话不合而争吵打闹;但在哭泣与赌气过后,更多情况下他们会迅速和好。

  除了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是青年颇为关心的另一大议题。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指出,亲情观察真人秀节目的火热,与我们社会传统分不开:“中国式父母和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但是他们知道我们的秘密却是最少的。”

  亲情观察真人秀《我家那小子》,让妈妈观看自家孩子独居生活的视频,感受一下“亲妈都不知道的儿子”。

  第一季节目中武艺在床上吃外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买了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子,只要外卖一到,武艺就立马支起小桌,摆上热乎乎的外卖,然后坐上床,双腿塞到桌子下,悠然享用食物。

  在最近的分享会上,武艺谈到这一习惯时也会感到难为情,表示以前宅床上吃外卖在他看来很正常,但后来会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够阳光。“现在学会炒菜了,有时候也会做菜给家人尝尝”。

  在武艺妈妈看来,儿子曾是腼腆内向、不爱出门的孩子,但在第二季节目中,武艺在面对新的异性朋友时能很快和对方熟络起来,一天的相处也给朋友留下极好的印象。

  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情感学硕士郭幽圻看到《我家那小子》中“于小彤妈妈不允许孩子35岁前结婚”的视频时,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替代性焦虑”的体现,即于妈妈真正在意的是于小彤的事业,但因为不想直面痛点,于是顾左右而言他。

  郭幽圻猜测:“如果于小彤的事业真发展得越来越好,如果于妈妈能对他事业有一定的信心,其实她可以改变想法。”郭幽圻觉得,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要学会透过表象找准焦虑的核心,通过实际行动软化它。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曾作为飞行情感观察员参与节目录制,他认为节目是对当代青年现状的真实写照。通过让老一辈去观看、讨论年轻一辈日常生活,直接暴露出两代人观念的差异,比如“于小彤妈妈不同意儿子35岁前结婚”在家长席中引发争论,“papi酱的人生排序”则遭到家长反对。

  喻国明表示,这些讨论很好触及了目前社会核心议题之一,代际关系。要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沟通——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真正相互影响的。“这样的节目,要解决的是社会的交流和沟通问题。”

  透过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参与者体味和“治愈”自己小家的亲密关系场,而观察者们,亦能在一次次对照和回望中,解锁曾深感困惑的“家庭关系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治愈了谁

2019-07-09 09: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是什么样的体验?中国式父母和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治愈了谁

  这个夏天,观众掉进了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一边是参与者在日常生活空间里的自然叙事,另一边则是摄影棚里嘉宾的实时观看和解读。

  《我们长大了》《我家那小子》等聚焦家庭亲情主题的节目,凸显出“观察”的意义所在。观察者,有的是身处“家长里短”的局中人,跳脱出来,“围观”自以为熟悉的孩子;有的则是拥有相似成长底色的局外人,在解读其他家庭故事之际,审视私人记忆深处的忧与爱。

  不少观众在看亲情观察真人秀时,发出类似的感慨:“要是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美好的哥哥、可爱的妹妹该多好!”“如果那时候我妈不那么做……换一个方式和我说话该多好。”时光不可逆,但看客难免带着几分遗憾和好奇,去回望童年,去幻想从未发生过的那种“更好的结果”。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长大不该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而是一个家的陪伴同行。

  那么,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是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国内首部二孩观察真人秀,《我们长大了》记录了4组兄弟姐妹互相陪伴的成长过程。节目将观察视角聚焦普通素人家庭的孩子,注重对家庭关系框架下“情感陪伴”的诠释。与此同时,明星观察员华少、马天宇姐弟、魏大勋、傅菁姐妹进入“成长观察室”,对这4组兄弟姐妹进行无干预观察,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长大了》从兄弟姐妹天然关系切入,展现兄弟姐妹间的相处日常。哈尔滨的“庄家姐妹”性格迥异,独自尝试买东西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姐妹情深战胜了小分歧;来自深圳的中法混血姐弟由于家庭文化差异,个性相对独立,开朗活泼的姐姐表面上对弟弟不管不顾,但内心始终牵挂着弟弟,在弟弟走丢时崩溃大哭。沈家小兄妹是“吐槽你千万遍,也爱你永不变”的相处模式;来自北京的宠妹狂魔刘涵禹,则实力演绎了如何把妹妹刘芊伊宠成让观众羡慕不已的“小公举”。

  通过不同的情景模式,孩子们的自然表现与可贵品质逐渐被勾勒成型。平时生活中,他们难免会为了一个玩具的归属、一句话不合而争吵打闹;但在哭泣与赌气过后,更多情况下他们会迅速和好。

  除了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是青年颇为关心的另一大议题。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指出,亲情观察真人秀节目的火热,与我们社会传统分不开:“中国式父母和孩子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但是他们知道我们的秘密却是最少的。”

  亲情观察真人秀《我家那小子》,让妈妈观看自家孩子独居生活的视频,感受一下“亲妈都不知道的儿子”。

  第一季节目中武艺在床上吃外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买了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子,只要外卖一到,武艺就立马支起小桌,摆上热乎乎的外卖,然后坐上床,双腿塞到桌子下,悠然享用食物。

  在最近的分享会上,武艺谈到这一习惯时也会感到难为情,表示以前宅床上吃外卖在他看来很正常,但后来会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够阳光。“现在学会炒菜了,有时候也会做菜给家人尝尝”。

  在武艺妈妈看来,儿子曾是腼腆内向、不爱出门的孩子,但在第二季节目中,武艺在面对新的异性朋友时能很快和对方熟络起来,一天的相处也给朋友留下极好的印象。

  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情感学硕士郭幽圻看到《我家那小子》中“于小彤妈妈不允许孩子35岁前结婚”的视频时,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替代性焦虑”的体现,即于妈妈真正在意的是于小彤的事业,但因为不想直面痛点,于是顾左右而言他。

  郭幽圻猜测:“如果于小彤的事业真发展得越来越好,如果于妈妈能对他事业有一定的信心,其实她可以改变想法。”郭幽圻觉得,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要学会透过表象找准焦虑的核心,通过实际行动软化它。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曾作为飞行情感观察员参与节目录制,他认为节目是对当代青年现状的真实写照。通过让老一辈去观看、讨论年轻一辈日常生活,直接暴露出两代人观念的差异,比如“于小彤妈妈不同意儿子35岁前结婚”在家长席中引发争论,“papi酱的人生排序”则遭到家长反对。

  喻国明表示,这些讨论很好触及了目前社会核心议题之一,代际关系。要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沟通——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真正相互影响的。“这样的节目,要解决的是社会的交流和沟通问题。”

  透过亲情观察真人秀的“家长里短”,参与者体味和“治愈”自己小家的亲密关系场,而观察者们,亦能在一次次对照和回望中,解锁曾深感困惑的“家庭关系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