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迎接十二艺节,打造更多元更立体的上海文艺舞台 60余家演艺新空间拓宽“演艺大世界”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沪拉开帷幕。为更好地提升文艺演出服务质量,创设良好环境,上海首个“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日前正式出台。来自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区域的外滩22号、大隐精舍、思南公馆等十家营业性场所,成为首批通过“标准”并进入试行的演艺新空间,申城“文艺版图”不断开疆拓土。
百年外滩建筑、老字号购物百货、时尚潮流汇聚地……这个月起,游客在这些地方拍照、购物、享用美食,还能与各种小而美的演出不期而遇,如一场小型室内乐、一部小剧场戏剧等。随着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杨浦等本市60余家演艺新空间陆续开放,城市演艺空间的密度将继续增大,上海将成为一片没有围栏的文化热土,积极发挥文化码头的影响力。
高密度“演艺圈”,让艺术融入生活
首批通过“上海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的十家单位中,既有百年建筑外滩22号,老上海心目中的曲艺舞台大世界,也有读者书店、大隐精舍等商业场所,更有市百一店、思南公馆、K11等商业办公区域。这些由商业场馆变身的演艺新空间,最大的有5.6万平方米,最小仅100平方米,座位数从100座到3000座不等,虽然规模、形制各不相同,但都是上海颇有热度的地标,营运经验丰富。
为保证演艺新空间的安全、服务和演出场次,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去年年底组建了“演艺新空间专业委员会”,并在各区文旅局的支持下,经过大量调研,遴选出中心城区60余个演艺新空间。
对于这些展现上海文化的“新窗口”,新出台的“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在硬件、管理和价值引领上均提出了规范:演出场次至少每年50场,并积极参与组织各类艺术讲座、艺术辅导等,真正推动艺术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
常住人口2400万,入境游客893万人次、国内游客3.4亿人次——上海是一座“规模大”“流量高”的城市,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演艺新空间将成为上海演艺市场的一支生力军。”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主席韦芝认为,演艺新空间是在城市文化演艺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个新业态、新领域,它们对于丰富上海的文艺舞台、增加演出场次、“点亮”上
海夜晚的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作用。
注入新的文化内容,建设新的城市空间
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大世界,曾是上海戏曲发展的平台、曲艺新人的孵化地,也是带动现代娱乐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场馆。如今,在重新开园的大世界,市民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还能观赏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的专业戏曲演出,不过,这在大世界文化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轩眼里,还远远不够。此次,大世界加入“演艺新空间”的行列让他倍感振奋:“相信这一定能为大世界注入新的文化内容,提升大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8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年演出场次超过3万场,观众人次逾1600万,演出收入达18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潜力不断释放,实现增加值61.49亿元。随着消费内涵升级,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意味着更多的平台需求、内容需求和服务需求。
今天,仅仅作为单一演出功能的剧场、音乐厅和演艺场所,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了。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认为,演艺空间的复合性和社交性将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其他学者认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清泉认为,建设集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消费集聚区,将是未来演艺空间发展的主流趋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