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凉沟”到“丰粮沟”的变迁

2019年03月29日 09: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毕东林

  白石山景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涞源县境内,由中景信旅游集团开发和打造。近年来,该景区积极发挥旅游品牌的带动作用,聚焦旅游扶贫和精准扶贫,带动了涞源县周边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变“短期脱贫”为“长期致富”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丰粮沟村紧邻白石山景区东门,原来叫“风凉沟”村,因位于风口,常年风大清凉而得名,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山村,人均种植土地面积不足一亩。过去,村民们多以种地为生,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加之交通极为不便,是涞源县最为贫穷的山村之一。 2014年9月,白石山景区特色云端栈道正式对外开放,迅速引爆市场,客流量激增。在景区引导下,一些村民开始尝试着开办农家院、旅行社。更多的村民看到了商机,一时间,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2016年,借助首届河北省旅发大会契机,涞源县出资对风凉沟的道路、房屋进行了修缮,完成夜间亮化工程;白石山景区对临街商铺进行改造,扩大店面、统一标识、规范经营,并把这些商铺无偿转让给村里使用。

  如今的丰粮沟村,坑洼的砂石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破平房变成了小洋楼,“三蹦子”换成了小汽车,漆黑的夜晚变成了明亮热闹的夜市……优美的风景、便利的交通、周到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每个农家院的年收入大都在20万以上,风凉沟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丰粮”之村。

  丰粮沟、白石口、荆山口是白石山脚下的三个小山村,过去村子里90%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随着白石山景区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涞源县积极引导村民就地脱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人员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就地就业。

  今年35岁的李宾,200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天津工作,有一份月收入5000元的工作。李宾的父亲是粮沟村最早开办农家院的,2014年李宾辞职回到村中接管自家的农家院。当时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多持反对意见,可李宾却坚持认为白石山的发展速度快、潜力大,给致富提供了广阔空间,自己回家创业,经营农家院绝对是大有可为。他说,白石山现在每年的游客量都在百万以上,去年又晋升为国家5A景区,自己对农家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李宾在创业之初,就前往江浙地区考察学习特色民宿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建和改造。他将客房数量扩建到30间,在院子中开发了一块近百平方米的菜地,供游客进行采摘;用“白石山十二美景”来命名客房,并对房间内的设施改造升级;把房间内原来的单人床改成实木双层床。院子大了,住客多了,年收入也从不足十万增加到近50万。

  白石山景区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理念:用良好的生态效益带动社会效益稳步提升,实现资源共享共赢,让利当地村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景区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旅游扶贫当作重要任务和社会责任,把景区最优位置的商铺、景区发展所衍生的二次消费多数留给村民经营,让利百姓。

  如今,景区周边农家乐、旅馆已经达到将近300家。村民收入与景区效益直接挂钩。此外,景区的发展还带动附近乡镇居民就地就业,景区98%员工来自周边村镇。景区游客增多,带动农特产品附加值提高,农家乐、土特产为村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现在的白石山,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品牌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白石山景区总经理、知名景区管理运营专家毕东林告诉记者,在涞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石山从过去年收入32万元上升到现在年收入近1.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上万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之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从“风凉沟”到“丰粮沟”的变迁

2019-03-29 09: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