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经济:用声音征服你的心和钱包

2019年03月19日 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沈杰群 蒋肖斌 实习生 余冰玥

  95后男生李自生活中常备三副耳机,一副是价值2999元的头戴式耳机,用来听语音直播课,隔绝宿舍噪声;一副是价值399元的入耳式耳机,入睡前躺在床上听电台节目;还有一副最廉价的耳机,则是在“10元店”买的,李自对其用途规划是:“有话筒可以接电话,在路上戴着听书不怕错过地铁报站,丢了坏了一点不心疼,再买一副就好,多划算!”

  据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有声阅读用户规模已达2.32亿,占网民总体的28.9%。

  当下,“耳蜗经济”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站稳了脚跟,用声音征服你的心和钱包:声音是实用的,成为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工具;同时声音是懂人心、通人情的,既可以是私有的情感载体,也可以是互动的新型社交场所。

  知识转化为用耳朵接收的消费品

  在快节奏的高压下,单线程似乎被认为是极其低效的工作方式——你若不能同时做几件事,就落后了别人一大截。因此,知识被转化为用耳朵接收的“快速消费品”。

  中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王嘉怡通常听音乐之声电台、《晓说》《蔡康永情商课》等节目,且一定要看评论——“会有很多没关注到的点,还有之前不知道的科普,帮我扩展很多知识”。

  喜马拉雅FM是王嘉怡很重要的学习工具。“这个App可以把自己要记忆的东西录下来,反复听,强化记忆。我是中文系的,考研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

  在学法语的大三学生段宜琳,为了找到法语教材的单词听力资料,一个星期能打开音频App三四次。

  音频App不仅满足了传统大学学霸的需求,也“喂饱”了渴求其他知识或技能的群体。

  例如蜻蜓FM为“医苑新星健康倾听日”推出直播,来自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14名骨干医生担任“音频主播”,就焦虑失眠、脱发困扰、儿童近视、疫苗接种、康复等主题进行医疗科普。据统计,义诊共接待市民3000余人次,累计近1.8万人进入线上的“医苑新星健康倾听日”直播间。

  从去年5月开始,酷狗直播学院上线了百余门音乐类课程:线上直播公开课、视频课、线下一对一定制课等;教师有知名音乐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热门综艺的声乐顾问,甚至还请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教授“揭秘格莱美音乐之道”。

  2016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一等奖获得者龚俐,是“一招学会轻松上高音”的授课老师,教了3种唱高音的方法。龚俐说:“我会私底在酷狗直播平台蹲点看学员直播,先去了解他们的大致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状态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调整。”

  “我主要教授发音的技巧,最开始会教他们如何运气发出声音,这个时候他唱高音才会轻松。然后会教一些技术,比如首先你要开喉咙,开喉咙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把手放进去咬着,然后吸一口气就已经开了。”龚俐表示,上直播课有两种互动形式:一种是主播集体课,在屏幕上回答问题;还有一种“安排5到7个人连麦,听他唱再现场指导他”。

  一个音频App宣传语如是写:“每天只需10分钟,让你便捷且高效地收获新知识。”耳朵“解放”了眼睛,时间被“充分”利用,钱花得心安理得。但至于有多少真正“听进去了”,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有声产品陪伴她熬过失恋期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杨自达说:“我不开心的时候听,就会特别容易开心起来。有一阵子,我失恋了,特别不开心,那时候我就一直在听《武林外传》和《我爱我家》——这让我度过了失恋期。”

  荔枝创始人赖奕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即将成年和刚刚成年的新一代,声音对他们的重要性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耳蜗经济,亦是年轻人维系情感连接的社交方式。对于一些95后、00后而言,声音甚至是二次元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线。

  北京协和医学院大四学生朱丽筠,是一个有声电台的主播(录播节目)。她在2017年年初开始接触有声平台,“每天睡前和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听一会儿电台节目”,结果后来“深度入坑”,自己进行有声作品创作,从听众转换为作者。朱丽筠的第一期节目是“520特辑”,“特别的甜,这期节目在某个电台App上了首页,收听量上万”。

  “听多了电台节目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也有满肚子的话想说,用声音去记录你的点滴并且分享给大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在乎有多少人听,只在乎有没有共鸣者。”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朱丽筠平日里会戴上相机,无目的地去胡同、大街上走,觉得很特别的声音,就用手机录下来。

  朱丽筠感慨,因为做电台,才懂得把值得关注却又不起眼的事物和感情“放大化”,努力让听众和你产生共鸣。“发出独有的频率,等待能够接收到讯号、听懂它的人”。

  蜻蜓FM直播运营高级总监杨立峰说,像蜻蜓FM知名的脱口秀主播“浪浪的飞翔”,本身是无锡都市广播电台主持人。“他就表示互联网音频直播能够拉近他与听众的距离,加强双方互动性,他可以随时了解听众的想法,在直播过程中宛如与好友对谈,这种体验是他从未感受过的”。

  而那些主打音乐的App,如今被年轻网友玩成了“声音情感社区”,比如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里,去刷每首歌的评论区,去点赞“戳中”自己的文字,已然成了用户共同的“仪式”。

  毛不易的歌曲《给你给我》下面,被点赞3555次的“汤汤小编”的评论,简单而深情地讲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要结婚了拍了一个MV,想要配毛毛的歌,可是制作团队听了一圈都说不太适合。然后啊,毛毛新专辑就有了《给你给我》!听到歌词的时候真的落泪了。我跟老公从大学在一起、然后异国、回国后一起北漂,甚至家庭遭遇巨变,我们仍然没有走散,明白彼此是生命里不可替代的人。”

  听有声小说能激发阅读灵感

  艾媒咨询《2018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45.7%的中国受访网民最近一年主要通过电子书阅读书刊,主要通过有声书媒介阅读书刊的受访网民占比为21.3%。而未来倾向于使用有声书媒介阅读书刊的受访网民占比则高达33.4%。

  报告指出,77.5%的中国受访有声书用户均有一定程度的付费意愿。其中受访用户对有声书意愿付费额度主要在20元以下,占比高达69.0%。

  对于年轻用户而言,在音频App上听小说,更像是介于娱乐消遣和严肃阅读之间的“过渡选择”。

  杨自达是“有声书”的忠实听众,她曾用一个下午听完《白夜行》,黄昏时分,当看到小说中男主角桐原亮司的死亡,听到那句“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蓦然产生共情,眼泪流出来。

  杨自达说:“我在听《红楼梦》时也会产生一种天地茫茫般的宏大的孤独感。声音独具另一种动人的力量。”

  而有声平台上一些“播主”会解说小说,比如有“播主”的节目是深度分析“〈哈利·波特〉里你不知道的小秘密”。听“二手解说”,最大收获在于从别人那儿得到了个人观点的“验证”。“我发现语言和交流这种形式,好像比单纯的写作更能带给人灵感,我在‘说和听’之中说出来的一些话,会让自己很惊讶:我怎么会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南京金陵学院大四学生许家喆表示,她一般会听言情小说,因为“不适合上网花精力下载下来动脑子看,随便听一听即可”。

  “我发现妈妈居然在听‘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小说,但是妈妈的解释是不小心点到了,觉得有意思就听了起来。”

  许家喆听有声小说前,会先通过该篇用户的“风评”来决定是否听下去。“例如别人说一篇配音就跟Siri在读一样,毫无代入感,那我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我要的是听的时候能浮现出画面,而不是一个机器人在读书,但很明显,现在好多有声平台上至少是针对小说这个板块,80%都是像机器人在读书。”许家喆对有声小说产业的现状还不太满意,认为制作精良的产品数量较少,因此资深“听书粉”选择余地也不大。

  许家喆觉得成功的有声读物,应当只是比电视剧缺少“可视画面”,而其他所有的声音配置都不能粗制滥造。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耳蜗经济:用声音征服你的心和钱包

2019-03-19 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