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既是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亦是深厚人文积淀的反映,近年来,媒体加大宣传,许多“养在深闺”的古村落渐被知晓,旅游观光热潮持续升温。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古村落也遭受巨大的破坏和损毁。
去年12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了《关于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公示》,周宁县8个村落入选,楼坪村名列其中。
据《张氏族谱》记载,楼坪村开基始祖张荣四公为入闽抗击黄巢名将张谨第十六代嫡孙。楼坪先人于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由今屏南县甘棠村迁至今周宁县芹溪村,以开采银矿为生,再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楼坪,以采摘岩菇为业,发展至今。
过去,楼坪先人用勤劳的双手、经商的头脑,创造了名扬闽东北的富裕村。如今,走进古巷,一幢幢古屋依然保存完好、木雕精美,令人赞叹。当下的楼坪人,正依托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这个深山里的“聚宝盆”,期许它再绽光芒。
经营有道 银矿兴村
楼坪村,原名厚洋,最初的村基位于村下游约300米、一块略为平坦的小山谷,后发觉在石门山下另有一块山间小盆地,四周围合更为严密,十分契合堪舆学对居住环境的理解与追求,遂迁居于此。之所以取名楼坪,是因为在迁入之前这里是片耕地,在田地中间搭建有一座供耕作之余歇息、类似亭子的简易建筑,当地人将此类建筑统称为楼坪。
楼坪村最初形成及村落经济的发展较为特殊。楼坪村以张姓村民为主,其始居地位于政和县铁山村,而铁山村属闽北地区,为福建最早开采银矿的古矿业产区。闽东银矿的开采略晚于闽北,据《三山志》记载,距楼坪村3公里的芹溪村早在宋元祐年间,就有银矿开采,官府在此设宝丰银场。楼坪村的张氏族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由政和县铁山村经屏南县甘棠村进入周宁县芹溪村,从事矿业劳动。到了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加强宝丰银场的管理,朝廷派太监、中官各一员到芹溪村,建宝丰公馆,驻收银税。次年张氏撤出芹溪村,进入楼坪从事岩菇采摘及建屋开垦,成为楼坪村开基始者。
明代芹溪银矿的开矿兴废无常,明晚期,宝丰银场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叶宗留领导的产业革命,其始发地就在芹溪村。楼坪村能够躲过这一波又一波的矿业关闭及乡村暴动,主要归功于其家族早在明初就进行产业转型,充分利用周边的火山岩地形地貌从事岩菇的采摘与销售,因此,经济与人口都得以快速发展。
到了清晚期,由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造成闽北支柱产业北路茶无法出口销售。与楼坪村仅一山之隔的洞宫山地区茶农,通过白银古道将茶叶转运至楼坪村,再运往赛岐港出口外销。楼坪村成为闽东北山区最为重要的边贸集镇,由此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楼坪的村民们用卖茶叶得来的黄金白银换回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经过简单分类处理,再从白银古道外销,一来一往累积财富。”楼坪村村支书张克绍说,村中仍保存着两个“茶行厝”。
20世纪初楼坪“卖参客”名声在外,最多时全村有200多人“卖参”。当时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的进货量很大,楼坪人还专门修建一栋两层的“人参楼”,存储量达1吨。如今该楼仍保存完好,里头还保留着人参切片器、竹编袋及十六两秤等器物。
在这一时期,楼坪村投入巨资修建公共设施,新建五里亭,重建村道,重葺上下祠堂,重修土主庙等传统建筑。目前,该村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有60多栋。
乡间民居 工艺精湛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介绍,楼坪村古民居的特点,一方面是体量大,民国周墩特种区参议长重建私宅时,共拆除6座旧房,在此基础上建成的房屋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村里更多的是为每个子女各建一栋,形成连排住宅,并有相对独立的巷道,配以防御性较强的闸门。另一方面是建材及建造工艺考究,楼坪村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选用上等的老杉木建造,所有的建筑构件都用整木锯凿而成,因此所用木料的直径都较大,建造工艺十分精湛。
木雕主要装饰在厅堂、天井四周,尤以门窗、雀替、柱头花的雕工最为精致,纹案花鸟、人物、书法、文玩皆有。最让人称道的是人物木雕,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表现民众理想生活的题材,如渔樵耕读、抚琴吹箫、游龙戏凤、状元巡游,也有一些经典戏文,如太平有象、太白题诗、文王访贤、茂叔采莲,此外八仙题材的应用也十分普遍。石雕主要应用在门框、柱础上,泥塑彩绘主要用于天井前的照壁上,题材主要以蝙蝠、书法为主配以传统的纹饰花卉。
居于深巷中间挂有“贡元”牌匾的二层古民居,石门框雕有精致的花边,镌刻一副对联“千秋金鉴家声远,万选青钱世泽长”。门檐旁边,是立体木质浮雕及泥塑彩绘。走进屋内,映入眼帘的是两扇仪门,仪门的另一面为精修青石铺设的天井。天井两侧是双层厢房,厢房外立面窗棂刻着纹案丰富的花鸟、人物等,房檐下的垂花柱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娓娓诉说着曾经的荣耀。二楼前廊侧面木雕和厅堂中宫及两侧神龛、回廊卷棚装饰,都让人赞叹当时工艺之精美。
一楼厅堂上悬挂着“文魁”匾额。“据族谱记载,楼坪村在清代共有84人获取贡生、庠生、监生或八品、九品的虚衔,政要、名士题赠的匾额有20多块。”张克绍说,这栋古民居算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了。
文物失窃 村民觉醒
上个世纪90年代,经商潮在周宁涌动。从繁华到衰落,楼坪人痛定思痛,决定再走经商的道路,这次他们选择到外地闯荡。“楼坪村原本800余人,只剩下100多人,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村子一下子‘空’了。”张克绍说。
人少“值钱货”多,不少盗贼瞄上了楼坪。他们趁着夜黑之际,潜入古民居中偷盗窗花、古牌匾等。挂有“文魁”匾额的古民居也没有幸免于难。“主人常年在外做生意,老屋无人照看,给盗贼以可乘之机。这扇仪门窗花全被盗了,只剩框框。还有很多古屋的几桌、部分门窗也被盗。”张克绍心疼地说。
淳朴好客的楼坪人,家家户户几乎都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家中的文物在他们眼里都是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照常使用,并未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
“这些古建筑、文物是时代的见证,保护行动迫在眉睫。”郑勇说。
随着家传宝贝的不断丢失,村民们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慢慢筑起心中的防范墙。为了防止文物再次被盗,进入21世纪,村民们开始留心进村的可疑之人,一旦发现古董商贩进村,或者行为鬼祟之人,村民就会合力将其“请”出村。村两委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调保护村中文物的重要性,让大家提高警惕。从那之后,失窃事件便极少发生。
“有的老屋年久失修,村民住在里面很危险。有一幢老屋住着多户人家,村民们也想着能够修建砖房,住得安全点也宽敞点。所以在2000年初,村里建了3栋砖房。2015年,苏迪罗台风过后,村民在倒塌的老宅基地上又新建了4栋。”张克绍介绍。
但自从2016年县乡村开始谋划发展旅游之后,村民们达成共识:不在古村建新房。已建砖房的7户村民签订了不加层的承诺书,并同意,根据将来旅游发展需要采取降层处理。
为解决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群众住房需求的矛盾,周宁县在楼坪村村口洋中规划30亩地建设新村。目前新村已填土方20亩,30户有建房需求的村民交付了预订金。
同时,村两委开始对古民居进行修缮,村中的绣楼、炮楼已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修完毕。
“文魁”古居的主人张文华,自掏腰包8万元对古宅墙体、房顶进行修缮。“我要将这栋老房子交由村两委管理、运营,为村旅游发展出份力。”他说。
众筹百万 发展旅游
楼坪村除了丰富的古建筑,还有不少俊美的自然景观。一捧清流从村落中间穿过,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石门山犹如一道打开的大门,伫立在楼坪村后,构成一幅富有层次的“枕山、环水、面屏”的景致。村中名木众多,有红豆杉、柳杉、罗树等,其中9株400多年树龄的古柳杉,形似一艘帆船,挺立在村口,寓意一帆风顺。
2016年,周宁县对楼坪村进行整村规划,制定了以古村古民居为文化载体,打造以“农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路线。同年,楼坪村获得省级传统古村落称号。2017年,县里投入30多万元进行改水改厕,投入30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将村中原有的水泥路面改为石板、鹅卵石路,铺设楼坪到石门山、白银古道2000多米的栈道,精心制定徒步古道路线及古村旅游精品路线。
楼坪村因地制宜发展古村旅游振兴乡村,得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2018年7月,村民自发捐资15万元,补葺白银古道上的古亭,让游客在徒步休憩之时,既能欣赏石门美景,又能感受宋明古道风采。“为了让楼坪更有文化气息,村民又众筹400多万元,建文化长廊,搭设戏台,用于推广和传承北路戏。”张克绍说,今年我们将继续众筹,用于建设石门山山顶露营基地、摄影基地,发展山居民宿、乡间美食馆、乡村记忆博物馆,让家乡更有古韵。
众人拾柴火焰高,楼坪村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回村的青年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回村人员达到200多人,有的做起了农家乐,有的发展起民宿。80后张晓萍常年在外做生意,在乡愁的感召下返乡发展。2017年8月,她在自家老屋后的空地上建起第一家木制仿古民宿小居,还经营起农家乐。她高兴地说:“节假日一天营业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