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江南文化的睿智与品格

2019年02月15日 09:10    来源:文汇报    陈燮君

  江南的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对江南文化的关注,更有江南文脉的留驻。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是传承的;江南文化有“城市转型”的记忆,江南文化有“水系”的滋润。江南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发展与积淀,在博物馆和城市记忆的助推中定格、完美与升华。

  江南文化遗存的“文脉绵延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北一带。上海、南京、无锡和苏南、浙北地区都浸润、成长在江南文化之中。担当、崇实、重商、重民、睿智、守信、精致、时尚、开放、灵活、创新、包容,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所谓“一叶扁舟泛海涯,三年水路到中华;心如秋水常涵月,身若菩提那有花。”“一粒沙里,洞见世界,半瓣花中,说道人情。”祝勇在《江南,不沉之舟》中这样描写江南:“在江浙旅行,我能够发现隐藏在每个地名背后的差异,我能观察到河埠石驳、水墙门、过街楼、落水廊在细节上将不同的地名区分开,察觉得出在那些稳固、持久的文化心态背后永不重复的表情、姿态与乡音,我的目光因而变得柔软、明亮,仿佛与人,与水,与石头、房屋达成完美的默契。”江南人杰地灵、文化荡漾、文脉相承、文意盎然,能不忆江南?好一个水揉的江南、诗性的江南!

  寻觅上海的文化血脉,其源头竟在6000年前。在上海文明的发祥地,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和3000多年前的马桥文化依序演进,近年来又取得广福林文化遗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和青龙镇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这是上海的文明之源、文化之根,是绵延6000多个春秋的文明的先河和根基。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7处古文化遗址,这对于城市血脉的寻觅和解密具有直接意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古墓葬的清理,古代陶瓷、铜铁器的发现,炊器、盛储器、食器和酒器等先民日常使用的器物的出土,古代建筑遗存的显露,极其恢弘地展示了上海古代文明的社会风情、生活长卷、起居变迁和文化风骨。在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指出:马桥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更为研究该地区文明化进程和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证据。马桥文化是包括多元因素的文化综合体。马桥文化中罕见的青铜器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的影响,而陶簋、蘑菇形提手器盖等陶器的风格又与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与来自南方印纹陶传统的文化因素结合,反映了夏商时期本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不同文化因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融合,为深入探讨青铜时代早期东南沿海地区大范围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互动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显著成果。青龙镇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名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相传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经在这里造青龙战舰,之后大破曹军于赤壁。到唐代,青龙镇成为海防要地。由于它位于吴淞江下游的沪渎口,地理位置优越,航运条件发达,因此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在宋代以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获得“小杭州”的美誉。长期以来,学界对青龙镇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献记载和保存至今的青龙寺、青龙塔等地面建筑。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带着上海历史考古中以吴淞江、沪渎垒、城镇发展、航运、对外贸易等为对象的学术课题,按照古遗址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年的首次发掘发现了唐宋建筑基址和大量的瓷片堆积,其中可修复的陶瓷器有几百件。有一个夜晚,我站在月光下的唐宋建筑基础上,穿越时光,与古建对话,激动不已。两年后,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等考古工作者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对整个遗址的布局及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窑河南岸发掘区域的发掘来看,唐代的青龙镇经历了两个时期:先是在紧邻老通波塘的西岸建有一处铸造作坊,在作坊废弃后,将土地平整,又在其上面建造了房子、水井等生活设施。此次发掘清理出排列有序的四座火炉,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可能为铸铁作坊,为上海地区首次发现。遗迹中还发现一口水井,为上海目前已考古发现的数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井内出土有唐鹦鹉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木雕残片等多件器物。老通波塘东岸发掘出一间比较完整的唐代房屋基础,为了解唐代的江南民居提供了可靠材料。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时期的瓷器、铜、铁、木器等文物,初步统计可复原的文物近3000件,其中不乏精品。青龙镇遗址两次发掘的成果对于挖掘上海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探寻城市文化的源头、探索江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文化“城市转型”的记忆

  江南文化经历了“城市转型”。在上海的城市转型期,老城厢、租界、十里洋场并存,东西文化碰撞,华洋交错,各种生活方式相兼,有“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都市”“冒险家的乐园”之称。随着对外开埠,上海倚江枕海的地域优势开始显现,但是外国列强和各色冒险家也开始闯荡上海。其间的申城旧景中有民族工业的破土崛起、上海体坛的旧岁回眸、城市建筑的深沉诉说,又有城市交通的近代化交响,还有外国侨民的东方探险、行业百态的多姿重彩……社会的现代转型,商品经济大潮的新的冲击,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一定发展,使农业、家庭手工业、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外贸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公用事业和文化娱乐业作为新的行业形象出现。近代科技的突破,蒸汽机、纺机、织机、马达、电报技术、照相机和摄影、电影、汽车的发明,与这一时期的上海城市行业的发展都有直接的联系。19世纪末叶上海公共租界成立了电报公司,电灯在申城大放异彩。随之而来的是电车、电扇、电影等电动机械、家用电器、电光电声娱乐设施……

  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崛起和发展中,保存了江南城市文化的记忆。这里曾访购“制造机器之器”,建立了水上飞机库。翻译馆成果丰硕,先后聘用数十位译员,不限于翻译,同时也是江南制造局的技术主管,亲自参与设计、测绘,并在造船、造机、枪炮和火药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江南制造局有自己的天文台,可与外国传教会设立的徐家汇天文台相媲美。在江南制造局1867年至1873年的记事中,就出现“测量天文台一座”之语。1912年,江南船坞更名为江南造船所,1918年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国政府的四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两年后完工交货。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令人瞩目的业绩。江南厂的陈董事长告诉我,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讲出“江南”的一百个“第一”。前几年鞍钢的同志到“江南”考察,称江南是中国冶金的老大哥,这一点真是难以理解。后来一查果然如此,中国第一炉钢是“江南”炼出来的。今天,我们提到偌大的建筑网架结构,不需多问,往往是“江南制造”。三峡闸门很多人进进出出,也是“江南制造”。陈董事长说,在一张大报上做一版广告往往要一二十万人民币,现在“江南”人想明白了,天天那么多船只游客经过三峡闸门,我们用30万人民币铸四个鲜红的大字“江南制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大闸门是“江南”人的骄傲。

  江南文化的“水系”滋润

  江南是“水系江南”,水揉的江南。

  上海是“水系城市”,有海港、码头,有黄浦江和苏州河。苏州河的前身是吴淞江。吴淞江古名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1278年华亭府改名松江后,始称吴淞江。吴淞江发源于烟波浩淼的太湖。《尚书·禹贡》中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说法。太湖又称震泽,“三江”是指娄江(今浏河)、东江(约在唐代即已湮废)和吴淞江。吴淞江沿河支流最多时达260余条,著名的有大盈浦、顾会浦、崧子浦、盘头浦、上海浦、下海浦等18大浦,支流纵横,水网交错,滋养工业,哺育人文。吴淞江东出太湖,经现江苏省苏州市,从青浦入上海境,再经嘉定、闵行、普陀、长宁、静安(包括原闸北)、虹口、黄浦等区,于外白渡桥东流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市境长53.1公里。苏州河东段是气象万千的高级公共建筑集中之地。中段从1860年代始,陆续开办起一些缫丝厂、船作、锯木厂、煤气厂和面粉厂等小型工厂。与此同时,米行、地货行、水果行、柴草厂和砂石行等特色商业纷纷在此开设。进入1920年代,这中段又为另一种强有力的经济力量所楔入,银行、钱庄都将仓库建在这一带。苏州河西段具有水运优势和比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开设较多种类工厂,主要有纺织、印染、榨油、面粉、烟草、机器制造、化工、造纸、印刷、橡胶和搪瓷等业,有不少为上海开办最早、最大或在行业中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企业。谈到“黄浦江”的起源,一般都会说到战国时代楚国的公子春申君黄歇。说黄歇曾受封于吴地(今江苏苏州),率人开凿了一条河道,以他的姓名为黄浦。黄浦还有其他称呼,如黄歇浦、申浦、春申浦、春申江等,出处都与黄歇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在黄浦江的“源起说”上可谓见仁见智。1403年,聂元吉征用10万多民工,耗时一年有余,利用大黄浦为上游,分别将范家浜(今南市附近)和南跄浦(今浦东高桥附近)挖深、拓宽,以之作为中游与下游,形成了如今黄浦江河道的基本形态。此举不但解决了吴淞江以往数百年的治水难题,也为后来上海城区河道疏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412年至1521年,又实施了9次相当规模的黄浦江疏浚工程,穿凿新渠,使吴淞江在今潭子湾附近东折改道至宋家浜(今福建路桥一带),同时拓宽宋家浜河道,引吴淞江水至今外白渡桥处与大黄浦合流。经过长期的疏浚及潮汐的自然冲刷,大黄浦水面日渐开阔,明朝后期已宽达1000米,水深可行大船,成为“海运要津,东南通闽越,西北距河淮。”至清初,大黄浦成为上海城区唯一的一条大江,其名字也改作黄浦江,从此申城形成了以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水系格局。在黄浦江畔,有沙船业的兴衰、上海工业的勃起、杨树浦水厂的开闸放水……1934年4月8日,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杨树浦煤气厂竣工投产,成为远东第一大煤气厂。1913年4月12日,杨树浦发电厂并网发电……

  江南文化的记忆,融入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江南文化的睿智、情怀与品格。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博物馆和城市记忆中有江南文化的睿智与品格

2019-02-15 09:10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