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州文交会构筑湾区文化产业生态圈 借助粤港澳优势连接全球市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800平方米的“广式生活场景”,布设了一批如广作、广绣、岭南古琴、香云纱等深具“广味”的生活空间。这是2018广州文交会艺博会的现场,非遗展把西关永庆坊“请”了进来。而在广州最新发布的1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永庆坊位列其中。
通过展览系统地向国际传播广府非遗艺术,艺博会搭建了一个非遗传承大师和国内外收藏爱好者、商家的交流平台,让他们了解市场动态,激发二次创作灵感。主办方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迎来叠加利好。
在广州提出构建大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广州文交会也以提升产业基础发掘新业态、以园区建设塑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并朝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快步迈进。在业内人士看来,文交会可借助粤港澳优势链接全球市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非遗+”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主题为“走进永庆坊、留下城市的记忆”广州非遗展区无疑成了2018广州文交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永庆坊”展示从传统的西关大屋场景延伸到外部公共空间,“市集”的概念网罗了如潘高寿、采芝林、西关正骨、广式腊味、广式莲蓉饼食、沙湾水牛奶等广州最传统的医药和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引领消费升级,既还原了广州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养生,如此接地气的创新,也展现了广州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勃勃生机。
而在该展览的“广府华章服饰秀”环节,广州服装设计师屈汀南从广绣、香云纱等传统手工艺中获取灵感,将广州的“非遗+时尚”以现代华服的形象打入法国、意大利等欧洲时尚圈。
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弘扬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开发。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广作,不单与京作、苏作等传统工艺流派并肩齐名,其精湛的技艺、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曾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最新的广作“非遗+科技”项目出自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金憓的团队。“我们跟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打破了香云纱传统染织规律进行创作,把金属镀层工艺和香云纱有机结合起来。”金憓介绍,技术改进可以把颜色的光泽度和层次变得更丰富,使香云纱更加有科技感和未来感,扩大广州非遗的受众面。
文交会上,广州率先发布了《广州非遗+文化资源交易与合作手册》。系统梳理了当前的文化合作资源,借助文交会搭建广州非遗+文化资源与交易合作平台,让广州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产业开发,弘扬当代价值。
广州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厚,粤剧和岭南古琴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成为广州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现有17项国家级非遗与68项省级、107项市级名录项目共同组成了广州非遗可观的“文化版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朱红兵表示,广州非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抢救和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与融合。
事实上,广州“非遗+”的文化新业态不仅体现在市场与交易的活跃度,还体现在公益与扶贫、专业服务方面。由穗黔扶贫协作而引进的贵州非遗扶贫项目,与广之旅非遗游、唯品会唯爱工坊非遗扶贫等5个项目显示广州在“非遗+”文化新业态的工作成果。
其中,广州非遗知识产权登记与交易平台以其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保护,使广州成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将非遗作为城市重要知识产权运营的城市。
“文化+跨界”促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伴随着广州文交会子活动、2018秋季广州艺博会创下7.75亿元交易额、4天展期进场人数达28万人次的纪录,广州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吸金”能力再次受到业界瞩目。据统计,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观众约占七成,同时也看到了广州文交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业界合作交流平台所具备的市场优势。
以文化新业态为核心的展陈内容,通过广州文交会、广州艺博会这一多元推介平台,强化和突出了广州艺术品市场在消费与收藏上的内涵与价值。
法国艺术家让·米歇尔至今参加过16届广州艺博会。他说,广州是他在中国最卖座的艺术品市场。因此,他把工作室也迁到广州,“这样一来,我能和我的藏家、艺术爱好者频繁互动。”今年两届广州艺博会,米歇尔收获颇丰,作品屡屡受中国藏家青睐。
针对广州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未来,广州将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创作奖,针对各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创作评选,广州艺博会组委会还将举办获奖作品的展览宣传。
在扶持新生代文艺创作人才,扩大广州文化产业人才储备方面,广州在今年3月成立了文化产业专家库。包括世界创意之父霍金斯在内的20余名文化产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为基础,发起设立了中国文创经济50人论坛及中国文创经济研究院,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助力广州乃至大湾区文化产业项目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在专家库成员、暨南大学产业研究院院长顾乃华看来,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型的,也是娱乐型的。体验和娱乐要求文化产品必须创新,而产品创新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服务化等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日益一体化,文化和科技融合使文化产业跨界应用日益多样化。”顾乃华分析。
在研发、制造、金融服务方面占据先机,是取得粤港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批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广州成立了一批围绕细分行业、跨区域的行业组织,促进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三方面加速融合发展。
凝聚粤港澳优势连接全球市场
日前,在广州文交会签约的广州越秀区与北京市文资办,双方就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和文化交流活动将开展两地合作。这可视为广州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向国家文化中心“要经验”开启的制度创新之举。
广州目前共有1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从行业分布看,涵盖非遗、图书、动漫、文创、珠宝、影视、数字娱乐等领域。产业园区就如一个个特色文化产业生态的孵化地,对文化产业生态圈的构建、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
比如,依托南沙自贸区的相关条件,广州规划了大湾区文化演艺小镇,按艺术门类建设剧院一条街;在花都打造18万平方米的数字文创产业园,集聚数字文化研发基地、产业孵化器、电竞场馆等;白云区则启动空港文旅小镇示范区建设,以机场资源为依托,在广州空港经济区率先构筑空港经济新生态。
绿色金融发展、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落户也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在广州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泽文看来,设在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服务平台可帮助本土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广州有条件通过综合的孵化工具、法律服务等对接全国文化金融中心联盟、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联盟等平台、文化金融路演等服务措施,提升广州文化企业竞争力。”
“资本和人才,是确定产业存亡的两大基本元素。”牛犊秀平台联合创始人林枫说,希望通过文交会举办的金牛奖,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创意,并快速地让创意过渡到产业,助推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所带来的创意红利,也必然会反馈到创意的源头,从而形成一个互惠互赢的局面”。
事实上,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既是地域赋予的特殊使命,也是广州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桥头堡的必然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动漫产业的稳健发展,多年来形成了穗港澳三地在动漫游戏展示、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优势。
“文交会未来的突破点,在于充分调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湾区周围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凝聚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人才,最终连接全球的文化市场。”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漫友文化公司创始人金城认为,打造湾区文化生态圈应该有“走出去”意识,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要将岭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