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否定“GDP挂帅”

2018年10月15日 08: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大理10月15日讯(记者 魏金金)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13日召开的”2018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云南)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在关于“空间转向与产业转型”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要认清转型机遇期,率先实现 “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张晓明认为,“十二五”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平台期”,并出现了全新的发展特点,其本质是出现了重大转型的态势。这一态势到“十三五”期间基本成形。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说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整体增速放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时期文化产业正逐渐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制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邵希炜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如何保持文化产业持续稳态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位业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张晓明认为,首先要认清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已经从“战略性短缺”进入“短缺与过剩并存”时代,从投资推动转向消费拉动阶段。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市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短缺”。比如,中国的电影20年前只有10亿元的年度票房,现在将接近600亿元,但是进入院线的为数有限,真正获利的更是只占极少数。中国的动漫总量超越日本,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日等等。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消费升级已经迹象明显;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互联网平台公司”主导的文化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环境,这是新的文化生态,新的文化生产、以及新的文化传承形势;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进入了新阶段,其主线就是“让产业回归市场”。这一转型取向与十八大以来的总体趋势高度吻合,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要更新发展理念,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否定“GDP挂帅”,代之以新的发展理念。既要融合发展,也要统筹兼顾,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的“融合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内部融合,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领域引领发展,鉴于文化产业正在走向“平台经济”时期,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融合、市场行为和非市场行为的融合等等;所谓的“统筹兼顾”主要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伦理层面”,即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带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改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满意度;在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保护生物、文化和创意的多样性等基本原则。

  张晓明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张晓明进一步用“四个认清”来进行清晰阐释:首先,需要认清“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本身是一套“分散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分散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不仅表现在商业资源的配置上,也表现在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上;其次,要认清“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法制体系,政府要从政策管理、“文件管理”,走向“依法管理”;再者,要认清需要在完善法制基础上推动文化政策转型,从“特惠型政策到普惠型政策”,从“小文化政策到大文化政策”,从产业推动政策到市场构建性政策。总之,要逐渐将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特点的“产业政策”转向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特点的“公共政策”;最后,要认清文化市场的特殊性,要从“管文化”走向“治理文化”。文化市场是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场所,必须有思想观念的充分表达和竞争,才能出现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建立起政府、社会自律组织、企业和个人三重架构,将政府“管文化”转变成为“治理文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张晓明: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否定“GDP挂帅”

2018-10-15 08: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