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9日讯 2018年9月16日,“2018国家文化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学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13位文化产业专家、企业家围绕“时代之路: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的主题,就文化改革发展成就、未来发展建议、文化产业融合业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研讨。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军胜,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主持。
文化改革发展成就突出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始于文化体制改革,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丹增
中国文联名誉副主席丹增同志指出,地方文化产业要发展得好必须要得到主要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关心。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熊澄宇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改革开放给文化解放了身份,在经济层面上确立了文化的价值。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产业贡献率日益突出,分类结构基本稳定。
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傅才武
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98-2012年为第一阶段,文化产业保持极高的增长速度,学界和社会往往是以文化产业中经营文化和经营部门中文化经济类别的大部类来理解文化产业。2013年以后为第二阶段,文化产业增速下降,由改革触发的发展红利已经越来越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化产业政策是中国文化产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程度是辨别文化产业发展成熟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与会专家总结中国文化产业走到今天,第一阶段是围绕意识形态主旋侓建设,第二阶段是围绕GDP发展国民经济,第三阶段是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向往的美好生活。面对这种时代变化,需要调整和创新文化发展战略。
熊澄宇教授总结出文化产业发展“六组统一”的原则: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国内发展与国际竞合相统一,打造航母与培育小微相统一,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相统一,形式多元与品质追求相统一。他建议,未来文化产业需要加强法制建设,以促进行业为发展为本,政策落实保驾护航,划清公益与私权的范围,强化专项执法能力,紧密结合新兴业态,建立国际化利益协调机制,健全评估机制。
傅才武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创新的方向是让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扩大文化消费是下一阶段发展文化产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口。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能够解决文化供给侧效率低,需求供需配置错误的问题。
祁述裕教授指出,下一步北京市文化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在五个方面, 一是把握新的增长点,二是确立竞争优势行业,三是明确文化创意对城市的带动点,四是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五是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 庞新星
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庞新星结合四达在非洲数字电视市场的发展经验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文化交流是不同文明体系的交流,发现更多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点会提高交流效果。中国需要有面向世界的自己的传媒集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贾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贾旭东指出,文化产业按照新的国家统计局标准,分为九大门类,146个小类,在庞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当中,发展好的基本为市场准入相对宽松的,下一步民营资本或非公的文化企业市场准入问题仍需要关注。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业态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与城市更新、城市建设的协同,是未来文化产业的“新常态”。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城市文化呈现中要以城市作为一个载体来思考文化的传承,建议以城市的体验中心,而不是普通主题公园的方式来挖掘城市文化IP。他提出建设“城市文创综合体”,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聚、文化体验、文创共同体为一体,以此打造城市地标和文化传播平台。通过文化内容体验,建立基于产业链条的文化地标,实现文化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贯通,形成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挖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资源配置的高级形态,文化领域和金融领域合作是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中国文化金融形势的总体特征是,第一,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第二,强监管、严监管可能会成为常态。一定要注意文化金融的安全,绝对不要出现过分虚拟化甚至有些泡沫化的文化金融创新。第三,直接融资会成为一个最受关注的方向。文化金融发展最重要的创新方向,不在文化银行,而是在文化股权类、债券类这个领域的创新。第四,文化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如何和金融科技结合。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立足地方实际,发展具有特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福祉是与会地方领导的共识。
丹增同志总结到,云南文化产业有五大软件(影视产业、表演产业、出版产业、节庆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硬件(金、木、土、石、布)都是基于云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现在云南走出了一条利用文化脱贫致富的道路。
杭州市第十届政协主席 叶明
西泠印社顾问、杭州市第十届政协主席叶明指出,2017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杭州市的支柱产业,杭州文化产业发展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各类专项人才计划,加大本地企业包括文创人才的培养,同时大力度对外引进杭州发展文创产业需要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杭州在吸引人才上有“四个不”的工作方法,第一,不问出处,不唯学历论;第二,不求完美,尊重个性;第三,不嚼是非,宽容以待;第四,不强加于人,宽松自由。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军胜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军胜结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4年多的发展,总结十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大力开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大领域创新。二是引领产业事业互融发展。三是全力打造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四是引领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五是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文化发展理念。六是营商营文氛围营造。七是引领政策创新体系构建。八是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九是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十是吸引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
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人才是文化产业立足之基、发展之本,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与会专家发言重点。
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胡惠林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今天叫大智慧、大数据、人工智能。四大文化形态交叉叠加,文化产业人才结构要怎么样培养,才能满足和胜任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总结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三点经验,一是文化产业学科应该培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人类先进知识的传承人和缔造者,形成中外互见、开放包容的学科气质。二是文化产业学科创新发展的钥匙是跨越边界,以文化为内核,不断拓展与不同学科、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三是文化产业学科步入一流学科行列的原动力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
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 邵明华
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邵明华副教授建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管理,文化资源管理,文化企业管理等专业。文化产业发展一定是交叉学科的建设道路,在专业建设中加强与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农业、中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艺术的交叉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
会议最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总结致辞。他表示,论坛以二十年文化产业的回顾和展望为主题,11位演讲人就自己的心得体会抛出了极为优质的观点。未来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中,大家要充分认清楚本学科的特殊性,要接地气,搞好基础研究,解决当代面临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