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青海青稞产业发展专家讲坛中,来自来自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及青稞产业专家学者齐聚青海,为中国藏区青稞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是2008年由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建设的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有遗传与育种,土肥与栽培,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经济六个功能研究室。
大麦青稞是中国藏区民众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已经从传统的以籽粒生产为主,逐步向籽粒+绿苗+青饲+青贮+干草等多用途生产转变。我国大麦青稞需求量巨大,每年进口上千万吨,但国内生产规模不断萎缩,产业发展面临双重压力,一是与小麦等享有国家政策性补贴的同季作物相比,青稞的生产种植的比较优势显著降低。二是与国外进口相比,青稞存在生产成本高和较大的市场价格劣势。
因此,如何降低国内大麦青稞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比较效益和加工消费的性价比,扩大食品、啤酒、饲料和饲草加工消费是现阶段大麦青稞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难题。
这就需要生产高度抗病和抗逆性超强的多元专用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收益,开发适合大众口味的新型食饮品及加工技术,提高食用消费,解开高原高寒山区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协会大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张京
目前藏区青稞加工主要以小作坊为主,尚未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产品品质难以保证。青稞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青稞深加工利用途径,严重制约了青稞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同时,营养功能成分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青稞产品类型缺乏,对青稞原料中功能成分富集技术的相关研究缺乏,消费者对青稞的 营养健康效果尚不了解。
为此,我们要改变青稞食品小作坊生产模式,实现青稞制粉、糌粑等传统民族青稞食品的产业化、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并基于青稞自身的特殊风味口感,进一步研发创制营养价值高、口感佳的青稞新产品,从而促进青稞食品为广大消费者群体所接受;同时利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取分离青稞中的功能成分,开发高附加值的青稞产品。通过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扩大提升青稞加工企业影响力,树立青稞加工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中国青稞制品行业正迎来消费升级增涨机会,所以要开展青稞对人体功能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消费者对青稞食品健康功能活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青稞产品的市场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兼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 王凤忠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 体系岗位科学家 迟德钊
青稞是粮用、饲用、加工用、营养健康用的“四元”作物。青海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生产条件,培育形成多个系列的优良品种群,适应类型囊括了青海省各青稞生态区。全省青稞良种化率达到了96%。
未来,青稞生产将转方式、调结构,农牧生(态)三结合,春放牧、秋收粮、冬补饲,实现“高产粮用”向“粮苗草三用”转变。在青稞加工方面,立足高原特色、突出营养健康、重点改良口感。同时为青稞的多元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青稞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青稞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突破,成立跨行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青稞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推动青稞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其他省份所产大麦主要作为畜牧业饲料或其加工原料以及特色大麦白酒的酿造原料,从总体上看,这些大麦的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当地市场供应情况,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
青稞在我国是区域性很强的自给消费型特色粮食作物,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群众是其消费主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青稞保健功能的认同以及青稞加工技术研发的进步,青稞加工产品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使得青稞市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今年,我国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都有所增长。
然而,在国产大麦品质与产量短期内仍然难以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和国际大麦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大麦仍有较为强劲的需求,已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启动相关贸易措施,保护国内大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