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体制改革在路上 不断端出热腾腾“大餐”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活力体现在何处?
据官方数据统计,40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000多个,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近6亿人次。
同时,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速。最新出炉的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首的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三项指标创历史新高,且净资产首次突破4500亿元大关,净利润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自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至今已经10年了,全国近九成的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目前,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已达9亿人次。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为首各大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文创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展览水平和社会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不断增多。
全国各省市县文化部门着力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如浙江台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深度参与市民讲堂、市民书友会、文化超市等服务项目;山东东营建设数字文化广场开展文体礼仪活动和远程辅导培训;贵州毕节力推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这些创新做法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在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已成为共识。无论从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推动中国在新形态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来看,都需要把这部分潜力巨大的消费激活出来。观看电影或演出,专注网络游戏及周边,购买文创艺术品等,都成了时下颇时髦的消费方式。
更让人欣喜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等重要法律的出台,则为文化法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刚刚落幕的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678项,引进输出比为1:1.74创下新高,一大批主题类、科技类、少儿类等图书排在版权贸易尤其是版权输出前列。
目前,中国已经有昆曲、京剧、书法、中医针灸、活字印刷术、二十四节气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如今以53处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政府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的挂牌成立,让中国网友感叹“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文化体制改革亦还在路上……(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