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以“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

2018年08月22日 15:49    来源:吉林日报    龚保华

  清腔唱一曲,余音自绕梁。8月16日,吉林传统戏剧节即将启幕。那么,什么是传统戏剧,我们又该如何从“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呢?记者龚保华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桂林。

  传承在清晰 保护看力度

  记者:以往,我省举办过多剧种的戏曲汇演和单剧种的吉剧汇演。这次传统戏剧节演出的剧目又都是戏曲,那么为什么称为传统戏剧节?传统戏剧和戏曲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孙桂林:传统戏剧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中国戏曲的称谓。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类别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10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其中传统戏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为鲜活的表现形式。据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公布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现存戏曲剧种348种,这348个戏曲剧种已全部列入非遗四级(国家、省、市、县)名录保护体系中。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戏剧就是指列入非遗名录中的戏曲剧种。

  记者:传统戏剧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的展示,它与戏曲展演有何不同?

  孙桂林:传统戏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示,意在对非遗名录上的传统戏剧存续状态、核心技艺、传承队伍、与当下观众对接等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考察这个传统戏剧项目保护得好不好、传承是否有序;也通过展示,总结经验,提供范例,进一步促进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这就与戏曲汇演所要求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有所区别。戏曲剧目汇演强调作品的“高度”,传统戏剧演出更强调剧种传承的“清晰度”和整体保护的“力度”。

  眼波随风起 心湖共潮生

  记者:既然传统戏剧节是“非遗”视角,那么如何从“非遗”视角欣赏戏曲艺术?

  孙桂林:我们拿到这次传统戏剧节演出剧目表,可能会说这个剧目我看过、那个剧目我也看过,那是从剧种和艺术形式角度的观赏,不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再欣赏一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损毁,其文化价值就永远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同,如果无人传授、无人传承就会消失直至绝迹。仅就传统戏剧而言,如果其中的某一个剧种后继无人,那么这个剧种及其表现形式、独特技艺就会曲终人散、自动消亡。因此,我们从这一视角来欣赏传统戏剧就会多一份对比、多一份探究、多一份情怀。比如我省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你可能看过刘海波饰演的完颜阿骨打,再看看陈喜强的这次亮相,在表演上、在唱腔处理上有哪些传承?哪些是属于自己的特色?通过对比,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你会在相同和不同的微妙之间有愉悦的体验;而唱腔上的“八角鼓”元素,又会让你联想到满族新城戏的音乐源头,更进一步地联想到从歌舞、曲艺到传统戏剧的大致演变过程。

  欣赏农安黄龙戏,你不仅会发现音乐的皮影调,还会发现演员表演时常常做皮影造型,因为黄龙戏的音乐基调就来自于东北皮影音乐;歌之不足,舞之蹈之,伴随着皮影音调,皮影动作和造型便相伴而生。

  同样,欣赏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之前,不妨对该剧的来龙去脉做一点功课。从成兆才选取《聊斋志异》故事进行改编,再到吴祖光先生的再改编;从新凤霞到赵丽蓉,从评剧艺术与东北二人转艺术之间的关系,再到评剧艺术色彩纷呈的艺术流派和那么多响遏行云的代表人物以及长春评剧舞台上的小王金香、王蔓玲、刘立明、郑桂芳、周连生、赵丹红、姜建东等,一出戏会带你进入评剧艺术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欣赏越剧和豫剧,你也可以从剧种成熟的表演和声腔体系中,联想到各自背后上百个国有剧团和几千个民营剧团的令人羡慕的剧种生态,体会传统戏剧必须坚守的民间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深远意义。

  至于京剧流派展演,更显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戏剧表演流派不同于文学创作流派。文学创作流派比如“山药蛋派”,是由不同的作家秉持同一文学主张共同创造、共同丰富、共同完善的,每一位作家都参与流派风格的创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属一个流派。戏剧表演流派则不然,同一流派只能以一位艺术家的姓氏命名,流派当中的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只能以传承是否到位为流派归属,不再参与流派风格的创造,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特点放大成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则又形成另一个流派了。因此,我们在欣赏京剧流派展演时,就是要看他(她)与流派传承人“像”与“不像”,而不关注他(她)是否“创新”。比如欣赏高派传人倪茂才的表演,就不仅欣赏他的嗓音高亢和抑扬顿挫,还要把他和高庆奎、李和曾的唱腔和表演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哪些方面是不折不扣的传承,哪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也从中更深刻地体味高派艺术的魅力。

  无疑,从“非遗”视角欣赏戏曲艺术,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收获,也会强化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眼波随风起,心湖共潮生。

  见人·见物·见生活

  记者:据悉,吉林传统戏剧节期间,还在主会场布置了非遗实物展示。那么如何欣赏非遗产品呢?

  孙桂林:吉林传统戏剧节期间,为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还要在主会场展示非遗系列工艺产品。比如造型各异的草编、憨态可掬的泥塑、古朴天成的剪纸等工艺品,可谓丰富多彩、目不遐接。但这些“物品”本身只能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果,而制作这些“物品”的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传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在欣赏这些“物品”的时候,不妨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除了咨询传承人工艺设计的民俗涵义之外,多请教传承人关于编织和手工技艺方面的“独门绝技”,以便从中领略民间手工艺者超凡的创造力,并与传统戏剧的欣赏一道,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涵义以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的多彩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传承地方非遗高职“不缺位”      2018年08月09日
  • · 福建抢救保护四平戏古戏服      2018年08月01日
  • · 立法保护非遗值得推广      2018年07月31日
  • · 重庆:“非遗”架起文化桥      2018年07月27日
  • · 深圳渔村160年“非遗”何处安身?      2018年07月26日
  • · 毛南族傩面雕刻传人方文展      2018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如何以“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

    2018-08-22 15:49 来源:吉林日报

      清腔唱一曲,余音自绕梁。8月16日,吉林传统戏剧节即将启幕。那么,什么是传统戏剧,我们又该如何从“非遗”视角欣赏传统戏剧呢?记者龚保华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桂林。

      传承在清晰 保护看力度

      记者:以往,我省举办过多剧种的戏曲汇演和单剧种的吉剧汇演。这次传统戏剧节演出的剧目又都是戏曲,那么为什么称为传统戏剧节?传统戏剧和戏曲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孙桂林:传统戏剧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中国戏曲的称谓。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类别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10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其中传统戏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为鲜活的表现形式。据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公布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现存戏曲剧种348种,这348个戏曲剧种已全部列入非遗四级(国家、省、市、县)名录保护体系中。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戏剧就是指列入非遗名录中的戏曲剧种。

      记者:传统戏剧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的展示,它与戏曲展演有何不同?

      孙桂林:传统戏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示,意在对非遗名录上的传统戏剧存续状态、核心技艺、传承队伍、与当下观众对接等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考察这个传统戏剧项目保护得好不好、传承是否有序;也通过展示,总结经验,提供范例,进一步促进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这就与戏曲汇演所要求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有所区别。戏曲剧目汇演强调作品的“高度”,传统戏剧演出更强调剧种传承的“清晰度”和整体保护的“力度”。

      眼波随风起 心湖共潮生

      记者:既然传统戏剧节是“非遗”视角,那么如何从“非遗”视角欣赏戏曲艺术?

      孙桂林:我们拿到这次传统戏剧节演出剧目表,可能会说这个剧目我看过、那个剧目我也看过,那是从剧种和艺术形式角度的观赏,不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再欣赏一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损毁,其文化价值就永远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同,如果无人传授、无人传承就会消失直至绝迹。仅就传统戏剧而言,如果其中的某一个剧种后继无人,那么这个剧种及其表现形式、独特技艺就会曲终人散、自动消亡。因此,我们从这一视角来欣赏传统戏剧就会多一份对比、多一份探究、多一份情怀。比如我省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你可能看过刘海波饰演的完颜阿骨打,再看看陈喜强的这次亮相,在表演上、在唱腔处理上有哪些传承?哪些是属于自己的特色?通过对比,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你会在相同和不同的微妙之间有愉悦的体验;而唱腔上的“八角鼓”元素,又会让你联想到满族新城戏的音乐源头,更进一步地联想到从歌舞、曲艺到传统戏剧的大致演变过程。

      欣赏农安黄龙戏,你不仅会发现音乐的皮影调,还会发现演员表演时常常做皮影造型,因为黄龙戏的音乐基调就来自于东北皮影音乐;歌之不足,舞之蹈之,伴随着皮影音调,皮影动作和造型便相伴而生。

      同样,欣赏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之前,不妨对该剧的来龙去脉做一点功课。从成兆才选取《聊斋志异》故事进行改编,再到吴祖光先生的再改编;从新凤霞到赵丽蓉,从评剧艺术与东北二人转艺术之间的关系,再到评剧艺术色彩纷呈的艺术流派和那么多响遏行云的代表人物以及长春评剧舞台上的小王金香、王蔓玲、刘立明、郑桂芳、周连生、赵丹红、姜建东等,一出戏会带你进入评剧艺术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欣赏越剧和豫剧,你也可以从剧种成熟的表演和声腔体系中,联想到各自背后上百个国有剧团和几千个民营剧团的令人羡慕的剧种生态,体会传统戏剧必须坚守的民间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深远意义。

      至于京剧流派展演,更显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戏剧表演流派不同于文学创作流派。文学创作流派比如“山药蛋派”,是由不同的作家秉持同一文学主张共同创造、共同丰富、共同完善的,每一位作家都参与流派风格的创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属一个流派。戏剧表演流派则不然,同一流派只能以一位艺术家的姓氏命名,流派当中的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只能以传承是否到位为流派归属,不再参与流派风格的创造,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特点放大成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则又形成另一个流派了。因此,我们在欣赏京剧流派展演时,就是要看他(她)与流派传承人“像”与“不像”,而不关注他(她)是否“创新”。比如欣赏高派传人倪茂才的表演,就不仅欣赏他的嗓音高亢和抑扬顿挫,还要把他和高庆奎、李和曾的唱腔和表演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哪些方面是不折不扣的传承,哪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也从中更深刻地体味高派艺术的魅力。

      无疑,从“非遗”视角欣赏戏曲艺术,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收获,也会强化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眼波随风起,心湖共潮生。

      见人·见物·见生活

      记者:据悉,吉林传统戏剧节期间,还在主会场布置了非遗实物展示。那么如何欣赏非遗产品呢?

      孙桂林:吉林传统戏剧节期间,为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还要在主会场展示非遗系列工艺产品。比如造型各异的草编、憨态可掬的泥塑、古朴天成的剪纸等工艺品,可谓丰富多彩、目不遐接。但这些“物品”本身只能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果,而制作这些“物品”的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传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在欣赏这些“物品”的时候,不妨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除了咨询传承人工艺设计的民俗涵义之外,多请教传承人关于编织和手工技艺方面的“独门绝技”,以便从中领略民间手工艺者超凡的创造力,并与传统戏剧的欣赏一道,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涵义以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带给我们的多彩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