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渔村160年“非遗”何处安身?

2018年07月26日 09:3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渔村160年“非遗”何处安身?

  盐田河口的渔村避风塘。

  “位于深圳盐田河口的渔村避风塘,是渔民作业停泊的好地方。这里的渔民文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远近闻名的‘疍家人婚俗’更是被列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盐田区城市更新项目的启动,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即将湮灭!”日前,一位居住在渔村的村民找到记者,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相关部门,可否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渔民传统文化,不要让历经160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钢筋水泥中无处安身。

  疍家文化:水上族群的独特历史

  据了解,盐田疍家的祖先清初由汕头迁来,以渔业为生,长年漂泊江海之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盐田墟旁专门划出地方给上岸的渔民建房居住,逐渐形成如今的渔村,是盐田最后的渔民聚集区。

  记者沿着海边街往里走,很快便来到渔村。避风塘内停泊的数十艘小渔船、岸边堆放的虾笼渔网……这里每一处地方都透露着浓郁的渔民生活气息,是现代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景象。

  方来有现年62岁,他初中一毕业就跟随父母出海打鱼,是渔村为数不多的至今还在打鱼的本地渔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渔船每次出海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斤的渔获。”记者了解到,渔村有传统的渔业,渔民每天辛勤劳作,捕获新鲜的海鲜,为盐田海鲜一条街的生意兴隆提供了助力。

  方来有介绍,婚俗是疍家人最独特的标志。由于岸上无居所,以船为家,疍家人不与岸上的客家人通婚,子女婚嫁都在海上举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延续,渔村里只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疍家人的婚俗仪式。

  “非遗”传承:从生活走向舞台

  热闹非凡的扒龙船、香糯甜美的疍家汤圆、清亮优美的疍家歌曲……在一年一度的盐田区疍家文化节上,这些别具一格的疍家人婚俗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2007年,盐田“疍家人婚俗”先后被列入省、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疍家人婚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盐田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盐田街道更是不断加大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在民间大力推广本土疍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全面深入普查广泛搜集资料,整理疍家风俗,深入帮助解决传承中的实际困难,培养渔村年轻一代的传承者,并且把扒龙船这种与礼俗有关的民间艺术推广到各种喜庆活动中。

  为进一步提升疍家人婚俗的艺术品位,盐田街道文体中心还精心编排了情景剧《花艇水上漂》。相亲、哭嫁、迎亲、梳头这些嫁娶风俗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花艇水上漂》还一举获得了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曲艺花会金奖、深圳市第十届鹏城金秋艺术节金奖。

  呼吁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共生共融

  今年年初,盐田区城市更新局发布第一批更新计划,整个渔村都被纳入拆除重建范围,拟更新方向为居住、商业等功能。

  走进渔村,记者看到不少房屋外墙都被写上“拆”字,城市更新办公室也已进驻。

  苏宝明是土生土长的渔村人,目前在海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渔船和渔民证件的年审工作。他向记者表示,渔村是传承疍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更新后,高楼林立很有可能使得盐田河口延续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这样,那真是太可惜了。”苏宝明说。(记者 陈敏 文/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深圳渔村160年“非遗”何处安身?

2018-07-26 09:33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