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媒:“舌尖3”口碑下跌遭网友吐槽 主动求变有难度
新媒称,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隔四年在新主创人员手中推出。然而,让制作者尴尬的是,与前两季的口碑爆棚相比,本季却成了观众吐槽的对象。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6日报道,2月19日,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隔四年后重返荧幕,迅速占据中国网络的热门话题榜,但影评网站的评分却跌至4.6分,与第一季的9.3分判若云泥。
报道称,《舌尖上的中国》首季在2012年播出,它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用时任总导演陈晓卿的话说,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第一季播出后反响极佳,吃货们纷纷表示“深夜舔屏”,更有海外学子称自己看后“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回国品尝家乡美食。2014年《舌尖2》播出,虽然热度有所减弱,但仍然获得不错的口碑。舌尖系列,已然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一播出,很多人都傻了眼:章丘铁锅、中药口红、武术传承、宴席规矩……俨然一个“大国工匠+中医养生+国学传统”的杂烩,唯独美食的比重减少了。
报道称,片子用大量时间介绍的煎饼馃子摊,却被当地观众指出馅料根本不对。片子介绍湖南岳阳平江的“十大碗”时,讲了一堆舞狮和传统礼仪,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哪“十大碗”。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90岁武术家收弟子这些片段,更是让食物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有网民失望之余吐槽:“我想看个美食就那么难吗?”
面对质疑,本季的总导演刘鸿彦表示,《舌尖3》希望有所创新、突破和发展,把中国饮食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挖掘和呈现出来。节目组还称,由于前两季反响很好,一些观众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观众对这样的解释并不买账,纷纷指出了片子在内容上的硬伤。
报道称,首先是知识性错误。《舌尖3》节目组自称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学术研讨,但片中却错误百出。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写成了“汕头神泉港”;号称“唐朝时便已成型”的西安回民坊,其实1990年代才出现。有医学专家更指出,节目中给痛风病人喝“花胶炖鸡汤”,不仅不能滋补,还会加重病情。
报道称,其次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片子介绍“锅”时,说章丘铁锅“必须经过3.6万次捶打”;讲“刀”时,说“中国的厨师只有一把厨刀”;讲“食疗”时,宣称“倾注了个人感情的食物会产生不同的力量”;讲“养生”时,甚至出现学生用三无店铺购得的原材料自制中药化妆品。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出,这些内容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根本就是伪科学。
报道表示,当然,先要公平地说,《舌尖3》的创作构思确实存在难度。任何优秀作品的续作,无论电影、剧集还是纪录片,都面临天然的难题:与前作一致,则容易审美疲劳;大胆颠覆,又可能得罪老观众。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舌尖3》主动求变,不可谓没有勇气;欲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也不能说没有想法。
报道认为,中华美食和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中国人的餐饮中,有时令、有民俗、有礼仪、有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字能够概括。但是,这也给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文化,就要把功课做扎实,任何与历史或传统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证据、有出处,而不是道听途说、含混过关;讲养生,就要按照科学方法,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而不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从这个角度看,《舌尖3》交出的答卷显然是不及格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