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申遗何以独缺中国味道

2018年02月13日 09:05    来源:国际商报    杨舒

  原标题:美食申遗何以独缺中国味道

  过去的两个月里,国际美食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2017年12月7日,意大利那不勒斯比萨申遗成功,正式跻身“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法国2018年1月宣布启动法棍申遗工作,总统马克龙不惜亲自站台,在法国一家电台接受采访时公开称:“意大利那不勒斯比萨申遗成功后,他们(法国面包师)说,‘为什么法棍面包不行?’他们是对的”。

  如果后期法棍申遗成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美食数量将达到八个,其他七个分别是法餐、墨西哥饮食、土耳其小麦粥、地中海饮食、韩国泡菜、日本和食和意大利那不勒斯比萨。但在世界享有美誉的中国美食并不在列。

  身份的价值

  要知道,在法棍申遗之前,法国美食就已经在非遗名录之中了。资料显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把美食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并在同年将法国传统美食列入该名录。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罗文哲(RobertLacombe)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说,法国美食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美食文化非遗目录中的“第一人”,其实凭借的不是某种食品,菜品的创新只占一部分,更关键的是法餐所建立起来的包括用餐方式、文化等整个品牌体系。

  罗文哲的分析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方面的表态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当初率先将法国美食列入美食文化非遗目录时其给出的理由就是:法国传统美食及其独特的用餐仪式和布置,符合登上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的条件。

  而谈及法国美食被非遗“盖戳”后的影响,在对法国美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用外,还有一个影响不能忽视,那就是让罗文哲脱口而出的对法国形象特别是旅游业的提振。

  罗文哲说,目前,法国美食已经成为法国对外的一张关键的名片,“提起法国,都会想到法国美食;来到法国,也一定会亲自尝尝法国美食”。法国外长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把“美食外交”的概念作为推广法国旅游的主旋律,更直言法国美食已成为“国家事业”。

  有了法国美食先行跻身非遗名单,再谈到法棍的“冲遗之路”,罗文哲就显得比较云淡风轻了,他甚至还反问国际商报记者:“法棍进入非遗名录难道不是已经确定了吗?”

  在罗文哲看来,虽然与法国美食相比法棍只是一种家常食物,但考虑到其既是法国非常传统的食物之一,也具有极高的世界知名度,且在法国国内,法棍的品质在下降,制作工艺也在面临失传,因此从保护的角度考量,申请美食文化非遗目录也是胜算较高的。

  定位的纠结

  眼见被列入非遗目录的美食文化数量越来越多,一向以饮食文化为豪的中国显得有些尴尬。事实上,中国的美食文化申遗立项启动并不晚,且一直在进行。

  中国烹饪协会是中国美食申遗的执行单位,其会长姜俊贤告诉国际商报记者,早在2011年初,协会就开启了中国美食申遗工作,并专门成立了中餐申遗工作办公室,完成了包括顶层设计、专家论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关、行业参与、大众支持、报告撰写、视频拍摄等一系列具体工作。此外,协会一方面推动政府能尽早将中餐申遗提上国家战略日程,列入政府有关部门优先考虑的重点项目;另一方面则举办多项以中餐申遗为主题的“走出去”活动对中国美食文化进行海外推广。

  既然起步不晚,为何中餐至今未能进入名录?对此,中国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托指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说,中国美食申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美食的定位问题。中国饮食如何定位,选择哪一类内容申遗,一直没有形成成熟的意见,而且中国菜系众多、难以取舍也是申遗难的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次申遗时,中餐选择按烹饪技法申请,结果仅川菜一个菜系,烹饪手法就不下五十种,连表达方式也有四五百种,这给热爱中国美食的外国人造成了困扰,不符合申遗标准,没能成功;2015年3月,中餐第二次“冲遗”选择了以广式烧鸭、剁椒蒸鱼、文思豆腐羹、梅干菜焖牛排等几道代表性菜品,同样未能成功。

  而除了中国美食品类过多申遗工作难以集中发力外,有过两次“冲遗”经验的姜俊贤总结说,对中餐背后的文化背景营造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他说,中餐的申遗之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仅仅做到菜品的口感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一道道的中国菜肴向世界展示出我们独有的中国魂、我们经历过的慢长岁月和不改初心的匠人精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技术层面有要求,更为看重在制作和食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申报主体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个区域的人文情感。所有入选非遗的饮食类项目都不是简单的某个菜点、某种烹饪技法,更多内容在饮食背后,即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