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节目缘何被持续追捧

2018年02月05日 09:49    来源: 工人日报    

  原标题:文化综艺节目缘何被持续追捧

  近期,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火了,不仅刷爆朋友圈,更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焦点。几乎每期节目都能引发新的话题和思考,实现口碑与收视率“双赢”。与此同时,湖南卫视年初推出的《声临其境》也反响不错。两档节目共同之处在于,均属文化综艺节目。

  最近一年,文化综艺节目从日渐兴起到火遍大江南北,晋升各大卫视“标配”。去年年初,央视先后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接连引发各界好评。随后,江苏卫视《阅读·阅美》、北京卫视《非凡匠心》、湖南卫视《儿行千里》等具有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的综艺节目亦相继推出。一直到岁末年初,央视《国家宝藏》和湖南卫视《声临其境》再次“霸屏”。这一年多来,文化综艺持续热播,培养出大批忠实的观众。让人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忧,这种盛况未来能否持续?

  略作比较即可发现,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文化综艺的段位越来越高。这一点似乎不难理解。现今各类视频网站风起云涌,各种娱乐真人秀和直播节目可谓“万花齐放”。观众的选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到有些无助。因为可选择的资源实在太多,信息爆炸到让作为“上帝”的观众甚至无所适从。

  换言之,当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和传递已是常态。个人注意力成为严重稀缺资源。这也意味着面临太多选择时,观众的眼光和胃口变得更为挑剔。那些在一两分钟甚至更少时间内不能留住观众目光的内容,其面临的结局就是被毫不留情地抛弃,甚至对同类IP的永远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带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印记的节目,做得好看又新鲜,无疑颇具挑战。以《国家宝藏》为例,如何将深沉厚重的文化博物类内容做成一档既有文化品位和历史韵味的节目,又融汇现代艺术和戏剧冲突,兼具颜值与启迪;且能达到让观众驻足回味,甚至追捧的境地,显然难上加难。

  单是想想如何将深陷微信、购物和游戏、八卦的观众之眼球吸引过来,并建立黏性,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让人欣慰的是,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些文化综艺节目却做到了。

  在《国家宝藏》中,明星元素与国家文物达到精妙融合。文物本身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明星演绎方式生动呈现。平日里让人感觉博大精深却又庄重肃穆的博物馆也变得鲜活而接地气。从环节设置之精巧,到明星演绎之到位,从现场布景之大气,到音乐搭配之恢弘,整个节目推进顺畅自然,震撼人心。沉浸其中,犹如欣赏一幕幕跌宕起伏的舞台剧,难怪观众大呼过瘾,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3分。

  如此良好收效当然不乏政策导向。比如去年1月,中办与国办曾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

  还应看到的是,主创者不只是从宏大叙事层面回归传统文化,更从最贴近观众内心的那根“琴弦”上,触碰和回应其精神需求与文化渴望。

  这不只是简单强调专注内容和追求精品,而是真正从观众心理的本真需求出发,发掘拥有文化历史等生命本源与人性共通的命题,结合观众喜闻乐见或习以为常的流行认知习惯,进而探索出一套契合观众内在需求的“精神按摩”大法。

  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看似不同主题的文化综艺节目背后,是创新的内驱力在持续推动。从演播室现场到一线博物馆,从简单朗读到场景还原和故事演绎,从大众坦陈到专家解读,从感性认识到对文化历史和自身的思考,创新的元素无处不在,创新的灵魂贯穿始终。而这也或许正是文化综艺节目能够持续获得观众追捧的关键缘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