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问计: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如何打响?

2018年01月30日 09:13    来源: 央广网     王渝新 吴善阳 杨静 傅闻捷 林馥榆 唐奇云 韩晓余

  原标题:“两会”问计: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如何打响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担当着为城市塑型铸魂的责任,也体现了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上海将基本形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也将全面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

  上海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发展基础。去年12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正逐步实施。下一步,如何“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成为今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红色文化从体验着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上海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因此,如何在继购物旅游、城市景观旅游、餐饮旅游、古迹旅游之后,大力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需更多注入新思维。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持系副主任董健建议,除了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进一步开发、引导和规划,可在世博园、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场馆,应多建造红色文化体验式场馆,并开发一些有红色历史的工厂(如纺织厂、纱厂、印刷厂、造船厂等厂房车间)作为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的景点。此外,文化主管部门应制作和扶持一些大型且能代表上海、国家和国际水准的大型文艺节目,以高水准的海派风情吸引全球游客。利用光影灯光秀等高科技手段,让“魔都”名副其实。

  海派文化从娃娃抓起

  关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守住历史,其次要创新发展。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认为,培养海派文化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儿童文学家有这么一个领军人物陈伯吹先生,他在91年生命里做了70年的儿童文学,非常厉害,这是不可复制的。还有张乐平,他的《三毛流浪记》这么多年来每年比新书还销得多,每年几十万的销售量。”

  秦文君认为上海还有一些文化作品,但是年代很久,但新的儿童文学品牌比较少有。她提到,几年前,上海作家协会支持六个作家一起做了小熊包子系列,刚刚出版就得到了桂冠中国儿童文学奖,被评为全国大众最喜爱的50本书之一,被上海儿童剧院拍成了儿童剧播映。最近,上海少儿图书馆首次发布的图书报告,小熊包子因为传达海派的乐观和创新深受儿童喜爱。她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新的海派儿童文学的品牌不断涌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演员陆锦花也觉得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的好时机。“不是靠大量知识性内容的灌输,直接讲中国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穿插在体育、音乐、手工等不同课程中。比如中国传统特色的游戏可以和体育课结合,民乐民谣可以和音乐课结合,非遗制作可以和手工课结合。”

  陆锦花建议:“幼儿园可以和文艺院团有所合作,开发、定制一系列适合学前年龄段观赏学习,又像演出又像教材的课程,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陆锦花表示,非遗传承人们都十分乐意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中间,让这些“瑰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创消费从创新开始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4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2%;产业增加值3395亿元、同比增长8.2%。文创消费之路如何再创新、再出发,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影视学院院长厉震林认为,上海历史有许多存在很多隐性的文化品牌有待挖掘,文化旅游是下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他建议,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1-2台夜间上海标志性海派文化作品,将其纳入旅游系统和旅行社互动起来,白天参观、购物晚上看演出;或者集中打造一个区域,把文艺旅游可以集合起来,纳入旅游体系,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速达同样指出:上海美影厂不单单是一个文化品牌,它也能与上海消费、上海制造等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独具上海特点的文创产品。“比如孙悟空、哪咤、黑猫警长、大耳朵图图等众多IP,都是经过了几代艺术家的创造,我们会把这些IP做时尚创新。”速达表示,“上海美影厂的跨界尝试——国漫主题咖啡店是去年元旦开业的,年轻人对国漫的喜爱也给予了我们更多信心。经过多年时间检验的国漫经典与时代创新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

  

  上海美影厂国漫主题咖啡店内的文创产品(食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张晶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