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文化沃土上华丽绽放
——河南省开封市“文化+菊产业”观察
菊花已在开封人心里扎根千年。
公元1104年秋,书生刘蒙初次来到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被满城尽是赏菊人的盛景吸引,提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菊谱,记录其所见菊花之多姿。
日月变换。如今,“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开封城吸引着更多游人,常办常新的菊花文化节成为开封旅游盛宴上的一道大菜,菊花产业发展水平之高、业态之完善居全国前列。
一朵菊花缤纷了一座古城,靠的是什么?近日,记者走进开封,观菊花、问发展、亲文化、近乡情,在宋韵菊香中找到了一个“文化+菊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样本。
复兴
桨声灯影里,最忆是开封。
龙亭、开封府、九百载铁塔、千余年夜市……八朝古都开封,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遍地流淌,生生不息。一座城,文化资源之丰富、璀璨如开封者,全世界屈指可数。
走进新时代,文化的兴盛,既是开封市实现古都复兴和乡村振兴的显著标志,也是重要推动力。着眼于文化资源开发,开封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做强“文化+”产业的载体——它既要如一根线贯穿古今,也要像一张网覆盖全城,既要有群众基础和产业潜力,又要能整合提升多元文化要素,将其转化为强市富农的发展动力。
大开大合的开封人看到了菊花。开封有悠久的菊花种植史,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开封人崇菊爱菊,养菊、赏菊、斗菊的传统延续至今。更为关键的是,菊花不仅本身产业链较长,而且还可以嫁接到其他产业上,与之长成一体,为其锦上添花。
从田野阡陌和寻常巷弄登堂入室,被摆放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封菊花能恣意绽放吗?
提衣提领子,开封菊花产业的领口上,赫然绣着“节会”二字。1983年,菊花被定为开封市花,同年开封首届菊花花会开幕,菊展的种子从此埋在汴梁大地。1999年昆明世园会上,厚积薄发的开封菊花斩获大奖总数第一、金奖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的傲人成绩,开封菊展也于次年升级为省级节会。2013年,已正式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的开封菊展再升格为国家级节会。
从菊展到菊花文化节,名称之变背后是方向调整。开封市成立了节会办公室专司大型节会筹办、推介和产业化发展规划等工作,近5年来,开封以节会为纲,深挖开封菊文化,拉动菊花全产业链升级。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菊花文化节带动下,开封菊花栽培形式之丰富、品种保存之齐全在国内遥遥领先。2017年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开封市65个菊花展品送展参评,共获得33个奖项。菊花文化节期间,斗菊大赛、千菊进万家、菊花书画笔会、百姓养菊花艺展等一系列开封市民普遍参与的活动精彩纷呈。在菊花绽放最盛的金秋,开封“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名园古迹布满了各式菊花造型,就连饭馆的餐桌上也会摆一盆雅致的菊花小品。
菊花文化节穿针引线,开封菊花产业勃兴的良性机制形成。文化节办出彩了,开封勃兴菊产业、复兴菊文化有了扎根之处。据统计,开封市现种植菊花面积近3万亩,年产各类菊花600多万盆。
数据是诚实的记录者,支撑起一组组数字的个体则是最好的讲述者。35年前,开封市南郊乡魁庄村村民于洪亮和一帮伙计选送本村种植的菊花,参展1983年首届开封菊花花会。弹指一挥间。如今,南郊乡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菊花之乡”。65岁的于洪亮培育的艺菊每套售价最高达千元,更多像他一样的菊农,踏上了鲜花盛开的小康路。
升级
对内是整合文化资源的平台,对外是代表开封文化的符号,重任在肩的开封菊花产业,还面临着多省市的竞争和需求侧的升级,既要绽放,还要开得漂亮,难度可想而知。
从最前端的品种入手,公立的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民营的开封园林菊花研究所联手,在菊花新品种选育、组培、无土栽培和炫菊染色等各环节合力攻关。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白的像雪、粉的如霞,中国(开封)菊花高新科技产业园内,新培育的多彩菊树色彩斑斓。菊园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出七彩炫菊、反季节菊花等,不断丰富着菊花品类。
内部深挖潜力,外部多引源泉。为巩固产业优势,开封将目光放在全球菊花品种上。近3年来,开封市从国内外收集引进400多个新品种充实菊花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家级菊花种质资源库”。
品种丰富了,菊艺工作者得以大展才华。全国现有中国菊艺大师27位、中国菊艺新星22位,开封就各有8位,在全国首屈一指。各色各式的菊花在他们的指尖升华,大放异彩。
产品升级了,菊香满溢开封。但菊花产业承载着促进开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任,不能满足于只在墙内香。
“借船出海”是开封菊花发挥对外交流塑形象、促进文旅大发展的另一举措。在每年持续举办的“开封菊花万里行”活动中,布展人员穿着写有“开封菊花”字样的黄马甲,运输车辆张贴“开封菊花”标识,将精品菊花送到全国各地展示。随之,开封文化之花也从古迹上、从书本中走下来、走出去,一同绽放于神州大地。
通过对500公里内15个城市,500-1000公里内18个城市及1000公里外10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开封市节会办几乎掌握了全国范围内各城市菊展的“大数据”:办展频次、菊花展量、花材样式等,不仅摸透了市场,而且为开封菊花靶向选育和精准种植提供了一击中的的“瞄准镜”。
这是中国菊花产业引领者的雄心。从首都北京到新疆边陲,哪里有大型菊展,哪里就有汴梁菊韵。陕西铜川玉华宫菊展每年对外公开招标菊花供应商,而开封菊花自中标后,便成为独家供应商和布展单位。目前,开封已成为全国各地菊展的主要展品供应地,每年全市菊花企业参与布展的城市达20个以上,参展率超九成,外销各类菊花400多万盆,各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从品种培育到出门办展,一系列的措施办法沿着产业链自前端及后端发力,由各环节突破到全链条提升,使得开封菊花真正迈出河南,走遍中国。穿越历史而来的汴梁菊,飞入寻常百姓家,冲天香阵透华夏。
嬗变
在各地办菊展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先行一步的开封人又开始思考“后菊展时代”的产业嬗变之路。2015年,开封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战略,为本就承载着融合与传播开封文化的菊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文化二字,开封人从不陌生,而“+”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是融合。菊展仍是菊花的海洋,同时也成了文化的瀚海。2016年,“开封菊花与故宫博物院菊花题材文物联展”在北京故宫开幕,传统菊艺与宫廷礼制相结合,菊花之柔与建筑之固相映衬,重现紫禁城菊花绽放盛景,令人叹为观止。2017年,“本土作战”的开封菊花文化节在清明上河园主会场为游客奉献一场文化景观盛宴,以菊花为材料设计的山水小品、四扇屏等别具匠心,游客流连其间,既可赏菊又能观景。
“+”是延伸。菊花不仅有极佳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养生保健功效。春品芽、夏吃叶、秋食花、冬饮茶,近年来,开封市民发现菊花越来越多地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围绕菊花的“赏、酿、食、药、饮”功能,开封菊企研制开发菊花酒、菊花糕、菊花保健品和饮品等系列衍生产品,并将文化寓于产品之中。在以灌汤小笼包闻名的中华老字号开封第一楼,技艺精湛的大厨仿菊之形、借菊之美、取菊之味,创新开发菊花宴,每道菜皆与菊有关、无菊不欢,广受食客好评。
“+”是渗透。从最初的卖花,发展到卖会,再到卖衍生产品,开封将文化渗透进菊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菊企开始重新审视和体悟开封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在开封万岁山景区,菊花与大宋武侠风情融为一体,60余场武侠剧以深秋菊展为实景,上演一出出独具开封特色的“菊与刀”。怀揣“行侠仗义江湖梦”的现代人,着宋代装束上万岁山,饮菊花茶,玩得不亦乐乎。
当菊花的枝条扦插在“文化+”战略的沃土之上,菊花产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源,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长力量。如今,开封菊花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直接带动6000余名菊农奔康致富,开封每年迎接国内外考察者和游客近5000万人次,尤以文化节期间为众。
如开封市委、市政府所谋划的那样,“文化+菊花”早已超出了单一特色农业的概念范畴,渗透到开封文化产业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无数细胞之中。在菊花文化节期间集中展示的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0余项,涵盖礼制、技艺等众多门类;两宋论坛在菊花文化节期间举办,全球学者汇聚,系统研究两宋历史和文化,推动开封对外文化商贸交流;菊花展会带热全域旅游,开封书店街、鼓楼街等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改造,曾经破败不堪的老街展露新颜,带动城市营商和人居环境全面升级。
启示
有人认为,开封菊花之勃兴缘于其独具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不具普遍借鉴意义。实则不然。开封菊花产业的创新崛起,为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而宝贵的样本。记者走遍开封访菊,正是为了从产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抽丝剥茧,找出那些对全国其他地市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挖掘资源,找准发展总抓手。菊花之于开封,是一笔独特的资源。怎么把资源转化成优势?关键是找到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总抓手。开封瞄准菊花节会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将开封菊花文化节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节会,成为开封的名片。开封菊花文化节为菊花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路,而菊花全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又为菊花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找到新路径。
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全链条创新是贯穿开封菊花产业发展始终的主线,也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难题的钥匙。“文化+菊花”是理念、要素和技术等的跨界渗透、交叉融合和产业延伸,跨越了城乡和工农的边界,涉及经济社会的多领域各方面。开封发展菊花产业始终秉持创新之道,特别是以新品种支撑新产品,以新模式开辟新路子,以新业态满足新需求,为菊花产业生长提供了新的营养素。
文化引领,带动全局大发展。将文化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关键是要把文化嫁接到产业上来,把文化产业纳入到主导产业中来。城市每天都是新的,历史只会越来越古老,年年岁岁花相似,久开不败的菊花在文化和产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把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又把文化产业活力转化为城市发展活力,以文化城、文城一体,开封人文精神凝聚力、经济发展创新力大大提升。
从历史中走来,开封始终没变,向着未来走去,开封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变的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变与不变,正是开封菊产业发展的辩证法,如题在壁上的哲理诗,启示观者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