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何历史背景?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宋洪远:会议的主要成果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更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二是会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农情国情,深刻分析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变化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这个问题导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安排。会议从七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述了乡村振兴道路的内涵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方向。三是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三个时间节点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又提出五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四是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这次会议提出,要从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三农”工作队伍,强化要素资源投入,强化制度供给保障以及规划引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试点示范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宋洪远: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给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比如在农产品供给上,要从过去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再比如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生产发展,现在更多的要关注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些都给我们的产业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三农”中的表现也尤为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占27%,然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降到9%以下,27%的人口创造9%的产值,这样的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宽,这些方面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记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怎样的基础和条件?
宋洪远: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这个基础和条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有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合力。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办大事,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优势。二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为我们提供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价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的发展潜力极大凸显,人们向往乡村、看好乡村、振兴乡村的意识日益崛起。可以说,目前的乡村已经成为人们投资兴业的热土。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2005年开始建设新农村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如人畜饮水、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居民住房等条件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交通可达性以及互联网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目前,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已经发出,进军号已经吹响,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力争2018年乡村振兴有一个良好开局,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