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邓子强 四川省作家协会
(一)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整整10年了。
10年,可以改变什么?10年,“可乐男孩”薛枭当了可口可乐博物馆馆长;10年,“地震小英雄”林浩出现在了2018年的艺考大军中;10年,被解放军解救的青川少年强天林如愿成为一名陆军中尉排长。
10年,可以成就什么?以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为起点,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现如天开图画,锦绣一方。震区从瞬间“归零”到物质重建、经济重振、社会重构、文化重兴、生态重塑,全面实现了发展水平提升三十年;千万颗受到创痛的心灵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中国交出了让人民满意、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但汶川地震灾区的这10年,变化之巨、发展之迅,又恍若新生。2017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跃升为全国第六,是2007年的3.52倍,汶川、北川和青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07年的2倍、3.8倍和2.6倍。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看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他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这10年,有网友这样评价汶川、点赞中国,“有一种奇迹叫浴火重生,有一种大爱叫八方支援,有一种声音叫中国加油,有一种力量叫祖国富强。”
(二)汶川,10年间一个令世界震撼的名字。
10年前,汶川,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袭来。抢险救援“分秒必争”,安置群众“百日攻坚”,恢复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时间的刻度把一场惨烈的天灾演绎成砥砺奋进的新跨越。
10年来,汶川,已不只是四川西北部4084平方公里的一方县域,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5?12”震颤不已的土地。从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九寨沟地震,各不相同的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却是一样的“救人第一”国家理念,一样的举国动员灾难应对,一样的同心协力守望相助,一样的满怀坚韧全力以赴重振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如果说10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10年间在一片片废墟上书写的战胜困难险阻、重建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不仅彰显出气势恢宏的“中国信心”;创造的灾区从起立到起跳、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人间奇迹,不仅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中国力量”,更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汶川是中国的汶川,也是世界的汶川。
(三)2008—2018,汶川10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发展振兴的重要节点,中南海与汶川、玉树、芦山、九寨沟零距离,党中央运筹帷幄、统筹谋划,中央领导心系灾区、亲临一线。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科学高效的统一指挥、周密有序的统一部署,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振兴走向全面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再一次化为有力行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旗飘起来,党徽亮出来,党员站出来”“一定要把党旗插在灾后重建第一线”,灾区大地数万支“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100万余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砥砺前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灾难当道,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灾害临头,党群干群生死相依。汶川地震灾区重建速度之快,让日本日刊工业新闻社前论说委员大越武震惊不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中国各地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地震灾区才得以迅速重建”。
事实再次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党的领导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四)2008—2018,汶川10年,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
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颁布恢复重建条例,建立“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体系、强大的动员体系、有力的执行体系、完备的组织体系,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高效运转。
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定点支援,“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震后3年重建,平均每天有1所医疗机构、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在废墟上建成。
10年来,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发展振兴,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特殊大考,也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的一次特殊大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大考。
抗震救灾中,数十万救灾抢险人员调往灾区,数百亿救灾资金拨付灾区,上百万吨救灾物资运往灾区;恢复重建中,中央财政和全国各地方的援助资金达到1万亿元。最结实的校舍、最漂亮的民居、最先进的医院、最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个大爱无疆的援建故事,更是社会主义中国极大增强的综合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释放出的强大生命力。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从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同胞降下国旗,到中央领导集体为遇难同胞和牺牲勇士的默哀,有力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从抗震救灾的“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到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让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从强调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到更注重群众的“主体力量”,从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到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把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五)2008—2018,汶川10年,有力铸就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丰碑。
“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国加油!”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10年回首,当年响彻中国的呐喊,仍然历历在目,声声震耳。
大灾大恸,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破坏之大,极为罕见。大智大勇,地震之后的救灾和重建,速度之快、成效之大,世所罕见。大爱大义,“两个罕见”凸显的不但是一次国家力量的考量,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历经汶川10年的时光磨砺,升华凝聚成这方悲壮大地的灵魂,耸立成汶川人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丰碑。
当灾难再次降临,“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我们都是芦山人”“我们都是九寨沟人”,全社会各阶层、各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灾难面前空前团结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为了灾后重建这同一个目标,各族人民携手共进,汇聚着“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深厚力量。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的“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区10年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追求。“生命至上、民生为先”,从汶川到九寨沟,生命营救,分秒必争;过渡安置,刻不容缓,对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灾应对更加有力有序,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
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内容,在统筹城乡的清晰思路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方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发展呈现历史性嬗变;坚持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
有人说,最大的灾难除以13亿,会变得微不足道;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展示。10年来,千百万干部群众的砥砺奋进,亿万中国人民的忘我坚守,无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汇聚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六)2008—2018,汶川10年,奋力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感恩奋进的壮丽诗篇。
刚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北川小郎铮担架上稚嫩的敬礼,青川马鹿乡小学生徐广和他的伙伴们举起简陋的纸板上写着“你们辛苦了”“谢谢”……
几乎就在特大地震发生的同时,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驰援帮助,面对刻骨铭心的人间大爱,感恩的情怀在灾区人民心中萌芽、生长、流淌!
感恩,这个延续至今的高频热词,已成这片“爱心托起新生”的热土上最动人的情感标志,“许昌新村”“辽宁大道”“重庆路”这样的新地名,时时都在诉说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回报,感恩奋进,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进程如影相随,深深融入灾区人民的血液中,成为灾区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担当。
青海玉树地震,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总队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芦山强烈地震,汶川县130余人救援队迅即赶赴芦山。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灾区人民发自肺腑打出的标语,彰显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2011年8月,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启动实施。产业振兴,民生改善,文化发展……感恩奋进一刻不停,克难攻坚丝毫未歇,四川灾区驶入发展振兴快车道。
如今的地震灾区,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呈现巴蜀大地。
“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巴山蜀水已然天开图画——锦绣长。
(七)再启航,汶川又站在了新时代的新起点,向着伟大梦想前进。
春天的鲜花再次开放。汶川映秀镇博爱新村豆花庄刚出锅的“幸福酥肉”和“带劲豆花”飘香四溢。震后返乡卖特产、2017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青川姑娘赵海伶正忙着招呼签约农户打包蜂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北川永安镇永明村村民刘跃英站在垃圾场整理成的菜地里望着门框上“十星级文明户”正盘算着怎样向下一拨来参观学习的街坊邻居讲解。
这些小村庄“春天的故事”,正是当下迈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缩影。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冠山村开起了“坝坝会”,“去年村里路通了,水通了,57户贫困群众还乔迁了新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区委书记刘襄渝已拿定主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强调的那样,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此时此刻的锦绣巴蜀纷纷铺展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崭新开局,党的十九大擘画的宏伟战略安排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正在巴蜀大地变成“施工表”和“路线图”。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作为“定盘星”和根本遵循。
灾难已经远去,汶川,从这个春天再次启航!
——再启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科学把握“四个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砥砺前行,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再启航,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注重防范重大风险,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再启航,破除“盆地意识”,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四川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路子。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
“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汶川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松柏代表满怀希望。
天开图画锦绣长。面对绵竹汉旺广场钟楼上那座指针永远定格在灾难来临那一刻的时钟,梦想号巨轮扬帆远航,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