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日前在沪举办。来自全球的科研力量在此同台竞技,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的新路径。
据了解,为抢占生物医药未来新赛道,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全球样板,上海市科委自2023年起举办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今年,大赛以由上海科学家原创发现的HCAR-1新靶点为核心赛题,面向全球发出创新邀请,携手产学研各方,共同构建“靶点发现——技术验证——成果转化”的全新创新链条。
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份及多个国家的高校参赛选手,共有340人组成118个团队,提交摘要113份,累计筛选出分子6944个。同时,大赛邀请国内外产学研界的30余名权威专家和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严格评审和科学验证,经过激烈角逐,小分子赛道5支团队获得优胜奖,5支团队晋级决赛,角逐一二三等奖。其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AI拮矿工(AIntagonists)团队获得一等奖。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天狮问道团队与来自浙江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的深靶数智(AOEDrug)团队获得二等奖。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四创智药团队与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NYUultra团队获得三等奖。
OEDrug(深靶数智)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博士后牟敏杰表示:“我们之前参与过许多类似的比赛,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非常注重科研成果在产业界的转化和应用,不仅邀请了高校的评委老师,也邀请了来自产业届和投资界的代表,帮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记者获悉,近年来,各国高度重视计算生物学发展,尝试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破解生物医药行业的难题。上海作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实力最强、活力最足的区域之一,需要配置核心要素资源、吸引全球人才、抢占制高点,实现计算生物学高质量发展,用AI赋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计算生物学发展,上海连续举办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通过大赛遴选人才和项目,构建人才和项目蓄水池,力争做成在AI赋能生命科学领域有影响力的国际大赛。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指出,本次大赛的举办,在于“以赛促研、以赛促创”,推动计算生物学从学术研究走向产业应用,助力上海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大赛不仅促进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与交流,也为优秀项目的后续转化与资本对接提供了平台,更是上海在推动“AI+生物医药”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一次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