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翻新手机冒充原装 利用互联网侵权售假犯罪出现新特征

2020年11月10日 07:23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聚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推进“昆仑2020”专项行动,将打击侵权假冒特别是事关健康和安全的制假售假等犯罪活动作为打击重点,破获各类侵权假冒刑事案件1.1万余起。其中,破获利用“直播带货”“网上店铺”等渠道方式制假售假刑事案件1400余起,有力保障了消费者和权利人企业合法权益,维护了良好市场秩序。

  在“双十一”电商节来临之际,《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公安部食药侦局等部门,了解侵权假冒犯罪的最新情况,发现网络环境下的侵权假冒犯罪不断呈现新特征。

  翻新手机冒充原装

  案件透析:山东烟台公安机关侦破“5·08”制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

  从二手手机的回收、检测、翻新、销售等环节成立了回收部、总仓、商务部、检测部、营运部、财务部、售后部等十余个部门,各个环节分工明确……日前,山东省烟台市公安机关打掉一制售假冒品牌手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8名,现场查扣假冒品牌手机1012部,案值2亿余元。

  今年3月,烟台市栖霞公安机关接到群众在电商平台购买的二手品牌手机疑为假冒产品的报案。经鉴定,其销售的产品系更换带有假冒品牌注册商标标识的外壳、屏幕等配件的翻新手机,鉴定为假冒产品。烟台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即会同栖霞公安机关启动“市县一体化”合成作战模式立案侦办。

  经查,犯罪嫌疑人刘某等人自2017年以来从全国各地购进二手品牌手机,先后通过自行翻新、委托代工商翻新和由代工商直接供应翻新手机的方式获取翻新手机,冒充原装品牌手机通过其电商平台上的5个网店对外销售牟利,销售范围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该犯罪团伙为逃避法律制裁,采取由代工商代工翻新的形式,通过二手手机派发、指定配件供应商在深圳10余处租住房屋内进行二手手机换壳、换屏、换电池、换配件等翻新工作,手段隐秘,不易被发现。

  6月29日,专案组组织70余名警力会同广东、湖南等地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处、仓库3处。经过审讯深挖,顺线抓获了提供假冒品牌手机注册商标标识外壳、屏幕等配件以及代工翻新的犯罪嫌疑人,实现了对产、供、销的全链条打击。

  “套牌标签”一撕即假

  案件透析:江苏盐城公安机关侦破黄某等人制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

  近期,江苏盐城公安机关从一条群众举报的售假线索入手,深挖链条、循线经营,一举破获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冒知名品牌服装案。

  9月6日,一名群众到建湖县公安局报案,称其于2020年9月1日在社交平台上购买了一件某品牌男士上衣,衣服到手后发现系假货,建湖县公安局受案后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

  通过侦查,发现该社交平台账号由犯罪嫌疑人李某使用,同时李某在电商平台上有一网店,该网店上架的衣服均是无牌,当有顾客买衣服时,李某会推荐客人添加社交平台账号购买衣服,该账号大量发布名牌衣服图片,出售的衣服均为假冒品牌。

  经查,该犯罪团伙作案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假冒的名牌商标标识表面贴上自己注册的品牌商标标识,顾客收货后只要将外层的标识撕掉即可;二是在假冒的名牌商标标识后加贴一个字母,顾客收货后将多余的字母撕掉即可。

  首先购买正品服装回来给裁缝“打版”,然后到市场上买相应的面料、辅料、商标用于制作假冒的成衣样品,样品制作成功后,根据订货量,再采购相应的面料、商标、吊牌、五金、纽扣等,大量生产制作各种假名牌服装。假冒名牌服装生产后,通过社交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外销售,其销售网络涉及20余个省份,案值1.6亿余元,严重侵害了品牌权利人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虚构地址以假乱真

  案件透析:福建宁德公安机关破获“6·23”制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

  今年6月,福建省宁德公安机关接到举报称在网络上发现一个销售假冒名牌鞋的社交平台账号。民警研判发现,犯罪嫌疑人苏某伙同他人在莆田通过该社交平台账号销售多种假冒知名品牌鞋子。其销售的部分鞋子甚至为品牌厂商已推出尚未上市销售的产品。进一步侦查发现,其假鞋做工精细,对外宣称系2020新款同步销售,全套正品原盒包装、原鞋生产工艺并嵌入NFC防伪芯专卖店混卖版,销售价格不到正品10%。

  经查,犯罪嫌疑人苏某在莆田设立工作室,从广州进货,利用网店和直播带货等新方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知名品牌鞋子,通过网上支付平台收取货款后以快递形式寄出。同时,不法分子通过虚构快递发货地址,使假鞋来源更具迷惑性,从地址上提升假鞋“真实度”。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该案中,公安机关从一条网上售假小线索入手,循线追踪,锁定一个跨省制售假冒名牌鞋的犯罪网络并成功实施全链打击,再一次说明小线索亦可大作为。下一步,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利用互联网制假售假犯罪打击整治,推动“昆仑2020”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通过研判分析,强力深挖,全力拓展,发起全链条打击,不断完善打击战术战法。同时,针对制假售假犯罪开展深入研判,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区域整治、源头治理等工作。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